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2:1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25
以仁、德治天下,从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因袭了汉初的社会*思想和治国方略,几乎都是以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为主导,以法家的“法制”思想为辅助,同时又吸收借鉴了道家“清静无为”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主张,逐步确立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思想定式。历代统治者在遵循这一基本定式的前题下,往往视具体情况“因势制权”,或崇尚“无为而治”的思想,或奉行“以理服人”的“王道”,或推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形成了一些治国安民的基本规律。每当大乱初定,“清静无为”的思想就会受到重视。唐太宗李世明就曾说:“君能清静,百姓何能不安乎?”明太宗朱元璋也说:“天下初定,犹如新植之树不可摇其根,初生之乌不可拔其羽,要安养生息之。”每当国家进入稳定繁荣时期,“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就会被广泛采用,一方面通过“发政施仁”和道德教化从正面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利用严刑峻法从反面惩治社会*和剔除丑恶现象。每当“德治”削弱或“法治”不力之时,就会出现道德失范、*蔓延、丑恶丛生的局面。每当“法治”过当、酷吏当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之时,就会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有见地的史学家常常抓住一些“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重大题材,侧重记述“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以便“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再说个番外啊,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在中国书法界享有崇高地位呢?其实这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信奉有关的,因为在王羲之的笔法里所体现的就是中和之美,而唐太宗又极力推崇其书法,此用心不可谓不明,所见地不可谓不远。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26
开放国境,分权制度 商业发达,重用了不少少数民族,因为自己就带有鲜卑血脉。并且这个作风一直延续下去。如唐玄宗时期的名将高仙芝就是朝鲜人。由于自己姓李,所以重视道家学说,老子名李耳。而中国最强盛的二个王朝汉唐无疑都是重视道家学说的,汉是直到汉武大帝的时候儒家学说才兴起的。而道家学说一向就是重视休养生息的,讲究各司职能,而不是儒家的满口仁义道德,朱熹那些伪君子。看看儒家学说最后的宋吧,多么弱,再看看大明,除了张居正,还有谁能治国啊。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26
爱民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7:27
无为而治,汉文帝 汉景帝 也是无为而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沿用了儒家思想,从此汉朝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