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幼儿主动分享意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0:0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0
1. 尊重孩子的权利,循序渐进地引导
在孩子不愿分享心爱的物品情况下,要尊重孩子的态度,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否则会给孩子留下一定的阴影。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多为孩子讲一些分享的故事或让孩子观察分享的情境。
2. 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考虑自己,在家称王称霸,在外不懂与人分享。家长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要尽量不赋予他“特权”。比如与孩子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独占。
3. 创造分享机会,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培养合作意识,变得大方得体。孩子产生分享行为时,家长要提供一个积极的反馈,赞扬孩子的行为,这样会让孩子受到很大的鼓舞,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家长也要让孩子注意观察与小伙伴分享的结果,从分享行为本身获得愉快的体验,进而强化分享的动机。当分享对于孩子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家长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4.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要多多与人分享,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形象。小伙伴们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家长要拿出玩具和好吃的东西来招待大家;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家长要慷慨相助,替别人分担一些难处等。孩子在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下就会逐渐学会分享。对于孩子而言,善于与人合作分享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爸爸妈妈都要行动起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0
1、不要溺爱孩子。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现在家庭结构简单,独生子女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疼着他们,爸爸妈妈也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让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将好吃的、好玩的独占了,不会想到要孝敬长辈。只要稍不称心,他们就横地打滚哭闹。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和伙伴交往的时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先抢到手,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2、营造分享的氛围,体验分享快乐。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充满“分享”的环境的意识。孩子身边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绪,统统构成他的成长环境。当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情绪、行为,孩子的“分享”也会从心底发生。首先,多营造平等的享用氛围,如: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独占食物。再如:家长要有意识的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的孩子也学会把自己高兴的或伤心的事讲给家长听,让大家一起分享他当时的情绪。其次,多创设“孔融让梨”的分享氛围,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给家人的快乐。第三,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如:多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在他人家中体验分享别人东西的快乐,进而别人到自己家中也愿意把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多带孩子与其他家庭外出游玩,体验与别人共同游玩的快乐。
3、同伴交往,学会分享。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多。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没有街坊邻居的玩伴,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孤独。由于缺乏同伴交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很少关心他人的需求,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不会分享。因此,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减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游戏交往中,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
4、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经常组织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在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
6、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在电视荧屏上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镜头:当孩子看到妈妈打来一盆热水,帮奶奶洗脚时,他也颤颤巍巍端来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我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由此,我们也会深切领悟到榜样、表率的作用。榜样、表率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方式。正如艾伦凯所强调的: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更有效的引导孩子会分享,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础。在家中,父母要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给孤寡老人问寒送暖、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7、切忌“强迫性的分享”。分享是发自内心的,在分享的过程中是感到快乐的。孩子只有从自己的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个分享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识。孩子年龄虽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让孩子自愿的分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1
幼儿的分享意识是指幼儿在群体中生活时,把自己的物品、快乐等与人分享的意识,分享意识是幼儿亲社会的一种意识。分享更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分享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
独身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优越,物质基础比较好,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与忍让使孩子们存在着自私、孤僻、独占心理强、自我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此外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
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也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幼儿教师不断地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如《幼儿合作意识的能力与培养》、《注重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体验》等内容。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
2.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形成有效的资源。为孩子创设充满“分享”的环境的意识。孩子身边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绪,统统构成他的成长环境。当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情绪、行为,孩子的“分享”也会从心底发生。
3.同伴交往、学会分享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减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家长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游戏交往中,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
4.从小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每个幼儿都将经历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幼儿必须要与他人共同享用许多东西与权力,不能独占,以自我为中心。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得不到他人尊重、信任、友谊、支持,当然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幼儿会因此而感到孤单、性格内向,不利于幼儿的身心的健康。
5.尊重幼儿意愿
也有一些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同样,同一件物品,他可以和A小朋友分享,却不见得和B小朋友分享,这也非常正常。孩子也有权选择分享的对象、分享的物品和分享的时机,就如同我们每个*每天所进行的选择一样。事实上,我们每天从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心情,也正是我们的孩子从他们的分享行为中所享受到的。
6.领悟分享的真正意义
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大力劝诫着孩子把手里的玩具或糖果交出来与大家分享,孩子明明不乐意,家长却百般劝慰,甚至威*利诱。单纯变成了家长对于孩子分享行为的一种脸面上的满足。很多情况下,家长需要孩子把东西交出来,在潜意识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看,我的孩子多大方!多懂事!多有礼貌!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分享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不仅是物品的丧失,还有父母对于自己心理要求的漠视。
家长和教师在看重孩子与他人分享意识养成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接受分享后的感谢。“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主动分享的快乐,收人“花香”心存感激。在接受了“分享”后,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孩子表示谢意。这种“谢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分享”获得的快乐,然后让孩子清楚这样的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1
一、发挥榜样作用的力量
研究显示,榜样能有效地引起儿童的分享意识。榜样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应及时为幼儿树立分享方面的榜样。
1、让教师成为模仿者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对幼儿做好的行为示范。当幼儿观察慈善或助人榜样时,他们一般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果这个榜样是幼儿认识和尊敬的,并和这个榜样建立了温和、友好的关系,他们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更多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老师应做好表率作用,多与人交往,多与人分享,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意识和行为。
2、让同伴成为被模仿者
同伴也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典型,注重培养某一个儿童的良好分享意识及行为,让其他幼儿向他学习。当其他幼儿有分享意识的时候,或者是表现出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及时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励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3、通过文学作品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
此外,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如《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同分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像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说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内心的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讲完故事后,让幼儿观查图片中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并让幼儿表演。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情变化的原因。通过观察、回答,让幼儿感受到小姑娘的一系列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的表演故事,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感情信息,从而让其明白,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知道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2
1. 尊重孩子的权利,循序渐进地引导
在孩子不愿分享心爱的物品情况下,要尊重孩子的态度,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否则会给孩子留下一定的阴影。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多为孩子讲一些分享的故事或让孩子观察分享的情境。
2. 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考虑自己,在家称王称霸,在外不懂与人分享。家长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要尽量不赋予他“特权”。比如与孩子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独占。
幼儿分享意识培养
3. 创造分享机会,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培养合作意识,变得大方得体。孩子产生分享行为时,家长要提供一个积极的反馈,赞扬孩子的行为,这样会让孩子受到很大的鼓舞,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家长也要让孩子注意观察与小伙伴分享的结果,从分享行为本身获得愉快的体验,进而强化分享的动机。当分享对于孩子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家长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4.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要多多与人分享,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形象。小伙伴们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家长要拿出玩具和好吃的东西来招待大家;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家长要慷慨相助,替别人分担一些难处等。孩子在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下就会逐渐学会分享。对于孩子而言,善于与人合作分享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爸爸妈妈都要行动起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