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7:48
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局会议,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意味着政权不再仅仅归属于工农,而应归属于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党派。1936年9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又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并指出:“这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来保障中国领土完整和预防中国人民遭受亡国灭种惨祸的最好方法,而且这也是从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产生出来的最适当的统一战线的口号,是较之一部分领土上的苏维埃制度在地域上更普及的民主,较之全中国主要地区上*的一党专政大大进步的*制度,因此便更能保障抗日战争的普遍发动与彻底胜利”。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此同时,中国*党积极主动地将统一战线思想付诸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到1940年初,*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已普遍建立了包括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在内的抗日民主政权。在这些政权中,尽管*以外的其他党派、团体和工农以外的其他阶级、阶层人士数量还比较少,但其已基本改变了此前的苏维埃政权模式,初步具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性质,从而为“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3月,中国*党在总结抗战以来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争取和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战,首次在党内正式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思想,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同年7月,*在为纪念抗战3周年所发表的《团结到底》一文中,首次公开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指出:“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人员中或*机关中,*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均可参加*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此后,根据上述“三三制”原则,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政权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