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7: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1:59
马钧,是三国时代的一位纺织机械革新家、发明家。字德衡,曹魏扶风(今陕西兴平)人。从小口吃,不善言谈。出身贫苦,少年时没有太多的机会读书,常要为生活奔波,因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劳动人民。他注意实践,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构造,而且勤于动手,对一些机械原理,进行刻苦钻研,努力创造革新,取得了不少成就,在魏明帝(226—239)时,被誉为“天下之名巧”。
织绫机的创新
我国是著名的丝绸之国,是生产丝织业最早的国家。西汉时,有一种织绫的提花机,是120综,120蹑的(一综是一根经线,一根经线安装一个踏板叫蹑),效率很低,两个月才能织一匹绫。到三国时,虽然多次经过简化,改进到60综、60蹑和50综、50蹑,但仍十分笨拙。
马钧看到大家使用这种绫机,操作起来很是费时费力,为了提高大家的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时间,于是,马钧就下定决心改良这种织绫机。他深入到织绫生产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了认真研究,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式织绫机。新织绫机简化了踏具,改造了桄运动机件(即开口运动机件)他把原来的60蹑、50蹑减为12蹑,用12根蹑控制60余片综,经过这样改进,新织绫机不仅更精致,更简单适用,织绫机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四五倍。特别是他发明了两蹑合控一综的“组合提综法”,用这种方法织出的花绫,花纹图案奇特,配置变化多样,织物表面具有立体感,景物生动*真,光泽明暗相间,层次变化无穷,马钧的创造使当时魏国所产丝织物能与成都的蜀锦媲美。经改造的新织绫机,受到了广大丝织工人的欢迎,这是马钧一生中最早的贡献,它大大加快了我国古代丝织卫业的发展速度,也为我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
龙骨水车的发明
水车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东汉时期,翻车就出现了,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据古籍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毕岚的人曾制造过翻车,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
到了三国时期,有一回马钧在魏国做一个小官,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机械发明家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马钧发明创造的这种新式翻车,叫做龙骨水车,龙骨水车应用齿轮的原理使其汲水,用时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候向外排水。在近代水泵发明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
水转“百戏图”
马钧真不愧为“巧思绝世,变化百端”的发明家,水转“百戏图”的创制更是印证了这一美名。一次,有人进献给魏明帝曹睿一种木偶百戏,造型相当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摆在那里,不能活动,明帝觉得很是遗憾。于是明帝就问马钧:“你能使这些木偶活动吗?”马钧肯定地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马钧加以改造。没有多久,马钧就设计制造出了“平地实之,潜以水发”的“百戏图”。他用木头制成原动轮,以水力推动,使其旋转,这样,上层的所有陈设的木人都动起来了。有的击鼓,有的吹箫,有的跳舞,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在绳上倒立,还有百宫行署,真是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并且这些木人出入自由,动作极其复杂,巧妙程度使原来的百戏木偶无法比拟。水转“百戏图”,被时人称为“巧变百端”的三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