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8:0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11
我转的,在网上找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人。生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父李格非是继黄庭坚等四学士后的“后四学士”之一,母王氏善写词做文章。少女时期生活幸福,嫁赵明诚,婚姻美满。靖康之难,金兵破东京,北宋亡。是年三月赵母去世,秋八月青州兵变,赵家书籍什物毁于战火,李清照只得辗转到江宁丈夫处,不幸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病逝。从此李清照孤单漂泊流落江南,三年寡居后于绍兴二年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遭人非议,不久离异。晚年孑然一身,孤寂而死。
不难看出,这位写情圣手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是何等深远。李清照愁词多至近十首,“愁”字竟出现15次。《声声慢》是词作中的名篇,是词人经历了种种不幸遭遇后。在万般无奈的难解愁绪下写成的,整首词读来愁肠百结、呜咽满纸。词论家评为“千古破格,绝世奇文”。现将《声声慢》一词试作浅析,管中窥豹,借此解读李清照那难以负载的沉重愁情。
词的上片,开头三句,叠字运用,大胆创新,倍受人们赞赏。“寻寻觅觅”,词人在找什么?丢失了什么?是逃难途中丢失的书籍什物?是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丈夫?总之,南渡前的一切美好生活已经不复存在,已经无法找回。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肃条的秋景,寒气袭人,愁情倍增。“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写词人的内心感受,是“冷冷清清”的加深与继续,悲伤愁苦无以复加,接下来的五句,是对愁情的具体叙述与描写。“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气候忽冷忽热,变化无常,使人无法适应。只好借“三杯两盏淡酒”来御寒浇愁,然而,又哪能抵挡得住那阵阵袭来的晚风呢?经历那么多的变故,几番折腾,终日忧愁满腹,郁郁寡欢,身体无法承受气候的变化。本想喝酒御寒,借杯中之物来消解心中块垒,殊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给人带来的却是无限的沧桑与苦涩,内心无边的悲怆,在寒冷的人生旅途中反添了更多的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渲染悲凉凄苦的气氛,中国古代文人对季节的更替,景物的变迁非常敏感,所谓“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李清照触景伤情,仰望南飞的大雁,无限感慨,雁叫声声心欲碎,自然联想到“鸿雁传书”,然而物是人非,丈夫已去世,故乡无音讯,书无处无人可传,事事皆休,欲语泪先流,触动往事,更加悲痛。大雁从故乡飞来,故乡怎么样了呢?是故乡早已认识的大雁吧!词人那难以言表的凄惨悲切挥之不去。
词的下片,李清照给读者勾画了一幅感伤的秋景图,满含了词人的家园之思,漂零之感。“满地黄花堆积。”“黄花”即菊花,落花遍地,狼籍不堪,一片调零,破败的景象。“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枯落,不值得去采摘。读者听到了词人凄苦的心声,看到了词人那憔悴感伤衰老的容颜。李清照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身心憔悴,人比黄花瘦。菊花那细瘦的花茎,*的花瓣,清雅的芳姿,傲霜的神韵,不正是词人瘦削的形体,憔悴的面容,高洁的情怀,坚贞的情操的真实写照吗?此时此景,只有人菊相吊,茕茕孑立,是何等的冷漠萧条,孤单伤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形单影只,独自一人在窗前空守,怎样才挨到天黑。仿佛时间凝固了,白昼是那样的漫长。然而窗前景物又总让人伤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屋漏偏逢连夜雨,恰在家仇国恨,孤独无助之时,秋雨却飘然而至,淅淅沥沥,缠绵不绝,滴打在枯萎的梧桐叶上,恰似叩击在词人的心弦上,他乡作客,那郁闷的羁旅之愁和欲归而不得归之苦,向谁诉说?如此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
《声声慢》一词将愁情抒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清照这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正是由于独特的人生经历才使她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从而确立了李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思想内容上,《声声慢》所表现的是李清照个人的国破家亡的悲苦忧愁,但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历史视野看,它所写的哀愁,是所有生命的哀愁,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是人类所共有的,它将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李清照对国破家亡,孤独漂泊的体验是深刻的,词作突显了一种深远而广泛的悲剧意识。从李清照南渡后的经历来看,她始终笼罩在亡国的阴云下,南渡前后的生活差距实在太大,悲凉之雾时常弥漫在心头,使其心灵和词作蒙上了一层感伤色彩,忧患丛生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李清照多愁善感的性格。锥心刺骨的国破家亡之痛,抒写得情真意切。《声声慢》一词表现的虽为一人一己的哀愁,然而具有普遍的人生感慨,故感人至深。
从抒情方式上,《声声慢》一词直抒胸臆,直率自然。全词充满了悲愤激越的感*彩,不加掩饰,不加节制,毫无顾忌,直抒亡国家破之悲,读者可以直接感触到词人血液的奔腾与脉搏的跳动。词人追寻往事,痛不欲生,借景抒情,吐露心中万斛愁恨,曲折动荡,如泣如诉。诗词以含蓄为贵,但《声声慢》一词不加掩饰,李清照将那满腔的情愁倾于词上,喷薄而出,一泻无余。至真之情,用血泪抒写,词人完全沉溺于悲怆痛苦之中,使读者感慨嗟叹,引起强烈的心灵震颤和感情共鸣。另外,用语质朴,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语言浅*易,十分巧妙将民间口语糅合在词作中,成了妙手偶得的佳句。在音韵学上称作“险韵”的“黑”字韵,被李清照信手拈来,却如此贴切,稳妥自然,音韵和谐。这是词人毫无雕饰的真情的自然流露,哀婉动人。
从悲秋意象上,“大雁、菊花、梧桐、秋雨、西风”等这些冷色、感伤的意象负载了词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积淀了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景物无自主、性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天然的意象成了词人抒发感情所凭借的最恰当的意象,附着词人的感*彩,打上了词人思想的烙印,满含着词人内心无法言尽的辛酸与悲凉。这些悲秋的自然意象正契合词人的失意与愁苦。刘勰《文心雕龙》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自然景物让灵心易感的李清照心理上间接经历了哀残灭亡的体验,从悲秋意象中觉得生命所共有的哀感,对过去事物的惋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哀的愁情的抒发也就更为深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12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12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写的多点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13
孤独忍受着,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