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5 18: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7:34
李鸿章是晚清的*,顶梁柱一样的存在,胡雪岩是晚清的红顶商人,曾经富可敌国。一个走政途,一个走商路,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都做到了极致,看似毫无交集,但实际上却恩怨颇深。
据说胡雪岩临终前立下三道遗嘱:一是后人不要经商;二是后人不得从政;三是胡李不通婚。
前面两条,细思起来还有一定道理,像清朝晚期那样的环境,经商或从政都存在很大的风险。经商嘛,胡雪岩自身晚年家道中落就是经验教训;至于从政,就拿李鸿章来说,一辈子不平等条约上多的是他的名字,老百姓提到他可都是牙*。
但“胡李不通婚”又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胡雪岩心里恨着李鸿章,恨屋及乌,不愿子孙后代与李姓人扯上丝毫瓜葛。
不过有一点得明确,胡雪岩并不是李鸿章杀死的,只能说他参与了不该参与的斗争,又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大风一吹来就倒下了。
究竟怎么回事呢?这就得说到另一个人与李鸿章齐名的晚清名臣:左宗棠。
官本位的封建王朝自古都是“权比钱大”,所以*是封建时代很常见的现象,*想要官运亨通,就需要用钱财去打通官路,而商人若想做大,也得给自己在朝中找个保护伞。一个有权而无钱,一个有钱却无权,正好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于是一拍即合。
胡雪岩小时候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跑腿伙计,稍大一些又去杭州信和钱庄当过学徒,深谙市井、商场和官府里的那套潜规则,练就出了一身很会来事的“人情练达”本领。
到了19岁,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视他如亲子,并在临终前将这间价值5000两的钱庄托付给他,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胡雪岩兢兢业业地干了几年,生意并没有太大的起色。26岁那年,他时来运转,结识了一个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传闻胡雪岩曾挪出500两白银,帮王有龄补实官位。
王有龄也投桃报李,在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借着他的势,开始代理湖州公库,在湖州办丝行,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再就地收购湖丝运往杭州、上海,出手就可获得一大笔现金,再还给湖州公库,过程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
随着王有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而让他发家为晚清顶级大商人的,则是庚申之变。此事件中,他与军界搭上了钩,大量的募兵经费存在他的钱庄中,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十分牛气。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打杭州,时任浙江巡抚的王有龄守土有责,虽拼死抵抗但还是没守住城池,城破后自缢身亡。
王有龄自杀,胡雪岩的第一座靠山倒了,但他却并不如何惊慌。为啥?因为他很快抱上了更粗的大腿,接任浙江巡抚、后升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
左宗棠十分欣赏胡雪岩,是因为胡雪岩做了许多实事,他不惜家财,从上海、宁波购运大批军火、粮食接济清军,做好了后勤工作。比起当时已经腐朽至极的满清,倒是一介商人胡雪岩提供后勤物资的效率高出许多。
杭州城解围后,左宗棠任命胡雪岩为总管,主持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也由此走上官商之路。
此后胡雪岩投桃报李,积极为左宗棠筹办军饷和军火。左宗棠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的军费,大部分是胡雪岩筹措的。换言之,胡雪岩如同左宗棠的钱袋子。
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胡雪岩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这是他人生的巅峰时期。胡雪岩也由此被称为“红顶商人”。
而李鸿章对此极为恼恨,这关李鸿章什么事呢?原因在于李鸿章与胡雪岩背后的左宗棠是政敌。
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清廷内部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海防,是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优先发展海军;塞防,就是收复新疆,打击沙俄、阿古柏等势力。
李鸿章主张的是海防,而左宗棠则提出海防要与塞防并重,还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起不到助益海防的作用。从结果来看,清廷支持的是左宗棠,并且出兵收复了新疆。
领土得以收复,李鸿章当然也高兴,只不过左宗棠凭此功劳风头盖过了他,这可有些威胁他在清廷中的地位了,可他又不能明着跟左宗棠撕破脸,于是就来了一招“打狗震主”,拿胡雪岩开刀。
李鸿章开始盯上胡雪岩,在他看来只要弄倒胡雪岩,就是断了左宗棠的财源。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李鸿章也不直接出面,所有事都由他的“钱袋子”盛宣怀打头阵。
如此一来,这两条战线加在一块,朝廷中是李鸿章和左宗棠在幕后较量,前头则是盛宣怀与胡雪岩在激烈的商场上角逐。
光绪八年,胡雪岩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引起外商联合抵制,爆发了第一场中外大商战。经过一段时间的你来我往,胡雪岩本有胜算夺回本土生丝定价权,但关键时刻盛宣怀从中作梗,使得胡雪岩资金链断裂,不得已低价抛售生丝,直到血本无归。
而此时的左宗棠,处境也不是很好,逐渐退出了权力的中心,炙手可热的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光绪十一年七月,左宗棠病逝。
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恨中郁郁而终。临死前他仍然耿耿于怀李鸿章操纵盛宣怀,趁他与洋人激烈商战时背后捅的致命一刀,估计由此才说出“胡李不通婚”这种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