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创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2:4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9:32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劳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社会进步。
3、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两部分内容:
1、第一个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设计,这部分内容是由马克思本人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设计,是指导人们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
2、第二个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应用设计,又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设计。这部分内容是由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者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应用设计,是指导人们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设计。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程: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9:33
虽然楼主的问题欠严谨,但是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创造”: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
教材依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0年思想*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2页第3段最后一句话“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下面请看我的解释:
首先,楼上的朋友说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正确的,而上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创造”正是与这三大组成部分对应的。那么为什么要强调上面那三个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呢?
我以哲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请注意,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早已经存在关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完整理论,马克思的工作只是把它们的理论中的一部分加以修改,整理,并以“实践”为核心,重新整合为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大部分理论观点都不是马克思独创的。所以我们只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纳入马克思哲学的范畴,却并不说马克思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不然,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一个哲学家将唯物主义纳入历史的范畴并形成严谨的哲学理论。马克思将唯物观应用到历史领域可以说是他自己天才的独创。所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部分要特别强调说“马克思创造了唯物史观”。
后面的*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一样的道理,有兴趣的可以继续参看有关文献。马克思主义是有继承有发展的,而回答楼主问题的核心在于哪些是继承的?哪些是发展的?一般在过去没有学者提出过,而被马克思提出的学术理论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马克的“创造”。
所谓的最大的“创造”就是马克思自己独创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所以上面说的答案虽然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但实际上是目前学术界的共识。
PS:
zxyyouyou,你说“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关系发展中的根本性规律,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内容,说明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历史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还有,你说马克思三大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也是完全错误的。可能你是受到了你所受教育的影响,“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是*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拿来作为*武器的一项理论,但它并不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点,更谈不上是三大组成部分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关系发展中的根本性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而“阶级斗争”只在阶级社会存在,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和导致社会*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请以严谨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毕竟你的回答会对提问者学习正确的知识造成影响。
———————————————————————————
zxyyouyou:
感谢你对我的意见做了认真的点评和回复,此外对之前我对你的观点做的一些过于偏激的批评表示歉意。
我也认真看了你的补充,更深入的了解到了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我想重新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明。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极为博大精深的,它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也产生过很多流派、很多解释、很多发展。因此,使用任何一个简单的说法来对它进行概括都显得过于武断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有不同之处,也不可能绝对的说谁对谁错。因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个理论工具,对它的理解和使用是要和每个历史时期具体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的。
客观的说,如果仅仅看马克思主义在它的产生阶段和之后一百年中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本人的经典著作,例如《*党宣言》《*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确实可以说“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点并没有错。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也确实是被作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武器。所以,用历史观点看“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说它的显著特色是“阶级斗争”;说“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都是正确的。
评价一个思想家是否伟大,要看他的学说是否能洞悉真理;评价一个学说是否经典,要看它阐述的理论是否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一贯的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今天依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它阐述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一贯的指导意义,因为它的理论是实践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而不仅仅被局限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某一范畴。
建国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将阶级斗争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加以实践、在不发达生产力条件下全盘套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都是错误的。现实的说,目前中*共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将“*思想”排除在外了,这并不是否定“*思想”的历史作用,而是强调它其中的一些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已经不能再用来指导我们现实的实践。所以我们今天再谈“马克思主义”、再坚持“马克思主义”,谈的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中被实践检验了的并能进一步推动我们继续实践、继续进步的理论精髓。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关注的是它如何正确的为我们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何指导我们以“实践”为核心去改造世界。我们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去研究历史,去了解过去的人类社会怎样在阶级斗争中发展;更是为了明白我们现在的社会如何运行,我们将来的社会将如何发展。
所以我们谈唯物史观,强调的是怎样协调“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通过它们的矛盾和协调来促进社会发展,因为不论是过去、是现在、还是将来,它们都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不用“阶级斗争”去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谈怎么使用“阶级斗争”去促进社会发展,因为马克思早已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要“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连无产阶级专政都只是“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关于这个论点的正确性,可以参看《*党宣言》第二章的倒数第二段,或任何一本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材,或百度百科的相关词条)
同样,谈到“*经济学”中“*”和“经济”的问题时,我的原话是“不能望文生义的认为“*经济学”是从“*”和“阶段”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它确实联系了上层建筑,但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具有经济特征的生产关系。”“并不是说它是从“*”角度去审视经济的,而恰恰相反,它是从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角度去审视经济的。”。我想在这个地方存在一点误会。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把“*”和“经济”分开,我想强调的是马克思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角度出发去研究经济的,我强调的是“出发点”、“角度”和“顺序”的问题,而不是割裂*与经济的联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打开《资本论》第一卷,看到的是商品、货币、价值,不是“阶级”“专政”“*”。所以说*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经济关系,而阶级关系、剥削关系是隐藏在这些经济关系背后的。它是通过对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一步步被揭示出来的,所说经济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它是在前面的。
另外想补充一点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每个概念的范畴都有严格的定义,每条理论的表述都是字斟句酌,每一个结论的产生都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误读和混淆。想正确的学习和运用它,需要全面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了解哲学、*、经济中每个概念的理论内涵和适用范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术,尽量不要用随意的日常语言去代替它的严格表述。
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马克思理论存在不同的理解角度和表达方式都很正常的。再次感谢你之前的回复,很高兴和你讨论这些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9:3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关系发展中的根本性规律,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内容,说明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历史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它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基础和总体纲领,它深入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原则。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仅供参考。
(补充:如果要说“创造”,那就应该是“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三个学说了。这三点是马克思主义在吸收前人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新提出的。好象是十几年前上学时候学过的,现在记忆有些模糊了。)
————————————————————————
PS:远の之先生,我的答案可能不是标准答案,也可能不是官方答案,这只是我的理解和看法而已。但你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可能是具有一定片面性的,也有可能是你的老师只让你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实用性原理,并没有进行全面了解。
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有其目的性,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其中所阐述的关于*、经济、哲学、宗教等各方面内容,最终都指向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实际运用方面,早在*之前,列宁就已经在**当中实际运用了,并由此产生了“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自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经济产生,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和“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充斥了每个历史时期,这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必然规律。应该说“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只是在某些历史时期表现得比较缓和,而某些时期表现得比较尖锐而已。你所说的“社会*爆发”,往往就是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严重激化时所产生的。
简单说,你所说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关系发展中的根本性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其实阶级斗争正是包涵在其中的,因为只要有一定的生产关系就要产生相应的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就会产生“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所以,我认为,将“*”和“经济”进行人为割裂,是不能够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
——————————————————————————
(我感觉,我有点像是在写论文了!我们若是继续在这里陈述意见,似乎篇幅太长了,我怕不够写......呵呵!不知道我今后是否可以和远の之先生以留言或发信息的方式继续交流看法和意见呢?当然,我也希望这样不会耽误远の之先生的宝贵时间,希望你可以在方便的时间对我加以提点和指正。先行致谢!)
再致远の之先生:非常感谢你对我的提点和帮助!在这里我想就几个问题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性”问题。
首先我赞同你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确实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盛行并开始逐步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点自然也是以当时的主流资本主义经济为对象的。但这并不表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历史局限性”,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实如其所分析的那样“资本开始逐步集中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这里我表示歉意,我没有“引经据典”。因为我不是“教条主义者”,无法准确记住马克思主义的每一句话,只能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来阐述。)后来产生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当然,现在的经济状况确实在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中没有具体说明,那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具体的经济模式作为借鉴和参考。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确实应当与时俱进,进行自身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但必须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在于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主义”。因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也应该是围绕这一基本思想,从*和经济两方面而展开的,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绝不应当“厚此薄彼”,只侧重于经济方面。
(二)“阶级斗争退出历史舞台”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消灭阶级,消除阶级斗争”为根本目的,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马克思在阐述“*主义低级阶段”时,也阐明了“在低级阶段,仍保留旧社会痕迹”。这只是马克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低级阶段”的一个初步设想。结合当前经济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在利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一些积极因素进行自我发展和提高,但在这个历史阶段就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又把殖民者和资本家请回来了!社会主义蜕变成资本主义了!资产阶级又回来了!”这虽然是一种观念上的误解,但却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的社会现实,这就是阶级矛盾重新出现并有所发展的直接表现。
也有人说:“*思想落后了,没用了,该放弃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由于思想认识片面而产生的“错觉”,其实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坚持着*思想,只是由于侧重于强调*理论,淡化了*思想的宣传而已。*思想所倡导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党指挥*”、“新闻和文艺必须为*服务”等基本思想和观点在今天都在充分体现。其中一个被重点弱化的关键内容就是其提出的“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无产阶级不断*论”。在三十年前的那个特殊年代,由于人们和具体执行者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不高,对其中包涵的理论内容产生了片面和错误的理解,才上演了一幕幕“闹剧”和“悲剧”。
而*理论的产生正好修正了这一思想误区,开始引导人们的思想认识逐步回归正确的方向。我个人认为,*理论实际上是在*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部分作出的系统性理论指导,本质上是对*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但是*理论在具体执行中又产生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将实际中的“阶级矛盾”笼统地归入“人民内部矛盾”之中,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这也是造*们产生认识误区的一个间接因素,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例如*权力的“商品化”和“资本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区别与优劣的争论、政权阶级属性从“局部量变”到“整体质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要注意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谨性”问题。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框架式”的纲领性思想理论体系。在与社会实际的具体结合上,就如同“浮力定律”相对于“造船业”而言。船舰的发展从独木舟、木筏,到后来的风力帆船、机械动力船,再到今天的大型货船乃至巨型航母,无论是材料、结构还是动力系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都始终遵循了“浮力定律”这一基本规律。因此以本人观点来看,在历史发展的现阶段,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和变化,实际上都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一种方*和思考方式。在具体应用上,它是一种对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进行“准确把握”的衡量标准和尺度,而不是具体的实施措施。所以建国初期的所谓“全盘套用”,在实质上只是在“套用”当时苏联的*、经济*,并不是在“套用”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的*、经济*的失败,只是苏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失败,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本身存在着问题和局限性,也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人类社会实践总是有一定目的性,正如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就要考虑到其具体实施的“根源性”和“合理性”:例如是否符合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否运用矛盾“二分”法进行系统论证?是否能有效控制消极因素和方面?对在现实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都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和应用,而不是无原则地“一律采纳”。事实上,我们已经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正如“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从思想理论上对一些原有错误认识做出的弥补和修正。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也应该作为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际过程中应遵循的思想原则。
在这里,我同意你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有不同之处。”但我们也要看到,具体执行者在理解和运用时,有时难免会发生“实用主义”现象,即“我只用我需要的,不用我不需要的”和“我只强调对我有利的,不强调对我不利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人为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进行了“割裂”,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辨证法”和“矛盾论”的。
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问题,我认为这个“出发点”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表面层次”的出发点,另一个是“更深层次”的出发点。第一个是指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的客观评述、分析和论证,而第二个是指在前者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和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所蕴涵的原则、规律、本质以及根本矛盾。这个“更深层次”出发点的目的,正是服务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主义”的*需要,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也许我的叙述不够专业和准确,但希望你能理解我所说“深层次”的真实含义。望你见谅!)
关于你谈到的“马克思主义概念需要严格定义和表述”的问题,我非常赞同。正如你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多样,思想精髓博大而深远,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很难实现全面和正确把握。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遗憾,因为我不是党员,也没有机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和系统地学习。但是从我个人角度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性的思想纲领,是应该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化”。同时因为个人之间的思想认识差异,单一的说教未必适合每个人,这就需要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将抽象的思想概念变得直观和具体,才能使得人民大众了解并接受。这也同样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具体内容。要是一旦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教条主义”或是“上层社会的思想理论”,严重脱离了社会基层的人民大众,逐渐不被人民所接受和认可,那就等于剥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源泉和思想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来源于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我的意思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应用方面,只要做到含义和精神领会准确、思想阐述正确,能够进行正确和有效地运用就可以了,不必非得要求“一字不差”。如果刻意强调文字和用词的“精确性”,岂不是又变成了“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了吗?)
希望你能理解,我以上的观点只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和理解,绝非刻意针对!言语中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在此还是希望远の之先生能够给予批评和指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9:34
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何止三大???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9:34
是三个组成部分。说“创造”似乎不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和学说之后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