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周更 || 88 转载何捷老师《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堂实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6 09: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23:02
以下是何捷老师的授课实录,他的教学方向是指向写作式的课堂设计,摘录下来,以作学习资料。
本案为统编六下第四单元第11课。本单元课文均为*历史文化题材。单元学习目标为“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单元目标对文本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执教中,应努力回避对文本内容层面的浅层且耗时费力的教学,着力于“借助文本,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能力的提升。同时,基于文体的独特性,本案教学时,可以将其当做学生学习“回忆录”这类特殊文体的样本,了解文体样式,探寻写作密码,开拓写作路径,为课后能够真实参与回忆录文体写作做准备。
此案所叙事件,处于特殊年代,这一“时间差”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应特别关注学情,鼓励事先预习,查找资料。课堂执行中,应让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深入文本的细节,了解一段特殊历史,认识历史伟人的*情怀,受到精神与思想的洗礼。
课堂实录
一、漫谈回忆
(一)回忆中国*党的创建者
师:让我们从回忆开始吧。本文所回忆的李大钊,是中国*党的创建者之一。说到那一段历史,我们有必要先回忆这些*先烈,这些带给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人。请看,他们来了:*、董必武、李达、李大钊、何叔衡、陈潭秋、周恩来……请记住他们,没有他们当初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也没有我们安稳幸福的生活。
生:汇报搜集的材料,共享信息,牢记人物。
师:我们今天这篇课文,主要是回忆其中一个人,他叫李大钊。他是中国*党的缔造者之一,是学者,是*家,在我国*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本文的作者正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来读一读关于她的介绍。
生:(朗读)1927年4月6日与父亲李大钊同时被捕。参加党的工作后,因病双目失明,仍坚持出版了整本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单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于1943年,正值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
(二)认识回忆录
师:大家注意到了么,李星华所写的回忆中,有成本的,也有单篇的,看来回忆录的写作方式大概根据篇幅划分为几种?
生:两种,单篇回忆录,整本回忆录。
师:好。什么叫回忆录呢?我们先看已经出版的各种回忆录。有的和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相关。例如很著名的回忆录就有《法国大*史》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国的*史》也是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回忆录。历史总是在重要的节点上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因此,读这些回忆录有什么好处呢?
生:了解历史。
生:牢记历史。
师:是的。还有不少名人也写了回忆录。比如《泰戈尔回忆录》《李敖回忆录》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汲取成长的养分。普通人也有写回忆录的,记载平凡人生的。总之,谁想写都可以。接下来,谁来概括回忆录是什么?
生1:回忆录就是记载历史事件的书。
生2:回忆录就是记载人生的一部书。
生3:回忆录就是留下历史痕迹的一部书。
……
(三)认识单元学习目标
师:本单元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两个目标,大家看看。
(课件出示)
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生:(齐读目标)
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文中关于李大钊的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品质。同时,还要借助资料,深度了解文字中蕴含的意义。
【解析:从回忆开始,了解回忆录。认识文体基本特点是学习文体的首要条件,阅读教学要有规范的文体意识,让儿童在学习中真正面向文体,面向文学,面向文化。】
二、沉入“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自由读,自由生发感受
师:自由读全文,沉入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同桌分享。
生:(读书后交流)
生1:我读到这句话,很有感受。“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非常繁忙,工作辛苦,也很危险。
生2:“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父亲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我感受到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不希望他们因为自己而受到伤害。
生3:我从“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感觉到有点不对劲。
生4: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感觉到父亲受了*。
……
(二)教读,理性欣赏文本
师:好的回忆录写作有个三亲原则:亲见,亲闻,亲历。李星华和李大钊同时被捕,这三亲都经历了,有了非常扎实稳固的写作基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回忆录是清晰的,完整的,也是真实的。这也是我们今天欣赏这单篇回忆录的要点,看看细节是否清晰,故事情节是否完整,*者的气节展示是否真实。先看第一个关键词:清晰。请看要求
(课件出示)
1.快速浏览,标注,感觉“恍如昨日”的清晰细节。
2.分享朗读,朗读,带读者亲临现场,亲闻细节。
生:(读后交流)
生1:这段话让我感觉作者的回忆很清晰:“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作者连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的。而且家人在做什么也说得很清楚。
生2:作者回忆了父亲说的的话,比如: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说什么都能回忆出来,说明回忆很清晰。
生3:我看到这段话“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关于父亲的动作,回忆得很清晰。
生4:作者也清晰地回忆了敌人的样子。比如这句: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
生5:还有这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事业的信心。”父亲的神态回忆得很清晰。
……
师:请看摘自《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的部分,李星华的回忆从来都是如此的清晰。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感受,具体的话语,让人感觉就在现场。清晰的细节,就是好的回忆录的标志之一。
(课件出示)
傍晚,父亲教我们唱《国际歌》。我们专心致志地学唱,父亲一遍又一遍地教。他的声音低沉有力。父亲还给我们讲解了歌词的意思。我印象最深的是: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劳动者现在没吃没喝,受苦受罪,将来觉悟了,翻了身,就是世界的主人。那些不劳动、只知道享受的人,是剥削别人的寄生虫。”
(李星华《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144页,有删改)
师:接下来再来关注回忆录中情节的完整问题。请看要求:
(课件出示)
1.发现“故事碎片”。整篇中读到哪些“小故事”?
2.探究“串联方法”。此篇中碎片串联的三种方法。①首尾呼应 ②时间线索 ③“我”的在场。
生:(读后交流)
生1:我读到父亲整理文件的小故事。
生2:我读到父亲保护家人的小故事。
生3:我读到父亲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的小故事。
生4:我读到李星华在法庭上机智勇敢的小故事。
生5:我读到父亲不肯转移的小故事。
……
师:这些故事不是零散的散布文中,李星华用了三种方法串联。其中第一种“首尾呼应”和第二种“时间线索”,一说到名称大家就很熟悉,再配合文本一看就知道,我们就不讨论了。重点看老师提出的第三种“我”的在场。我事先做了统计,本文共1826字;32段;却有53个“我”。请问,既然是回忆父亲李大钊,可是写了这么多的“我”,有什么用呢?
生1:让人感觉真实,因为我在场,写的就是看见的。
生2:用“我”作为线索,串联全文。
生3:我还可以评价,让回忆好像正在发生。
生4:我和父亲对话,让父亲的形象也变得生动了。
……
师:看来,我的在场让回忆变得真实可信,也串联起一个个小故事,真是管用的好办法。最后来看看李星华是如何在本文中表现李大钊的*气节的吧。请大家检索课文8至17自然段,标注带“*”的五处内容。
生:(检索,标注)
师:请大家思考,敌人这里是“一阵尖锐*声”“每人一把手*”“夺过父亲的*”。而李大钊却只是“一把闪亮的小手*”。你觉得李星华写军阀与父亲持“*”对峙的细节,表现李大钊的何种气节?
(课件展示)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就向外走。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口对着父亲和我。
◆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生:我觉得李大钊取出手*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自杀!
师:你是如何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生1:他早就听到外面的嘈杂声,*声,敌众我寡,此时硬拼是无济于事的。
生2:敌人每人一把手*,而父亲只是一只闪亮的小手*,武力反抗是没有结果的。
生3:父亲的小手*擦得闪亮,说明父亲早有准备英勇就义。
生4:从敌人的夺*言行中也能感受到。
……
师:分析得好。此时,你是否更加钦佩李大钊了?
生:是的,他有一种对*事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师:中国有气节的人都是视死如归的。老子说:名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李大钊真是铁骨铮铮的好男儿。让我们再还原一段历史吧。想一想,这么一段有力的历史资料,为什么不在这篇文章中出现?
(课件出示)
李大钊4月6日被捕,4月28日与其他20位*者被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年仅38岁。其间敌人许诺*厚禄,他不动摇;施电椅、老虎凳、拔指甲等酷刑,他没有泄密。李大钊说:“大丈夫生于世间,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国民日报》:受刑时,每人约十八分。
《北洋画报》:李大钊二十分钟始绝。
目击者:李大钊受刑三次,四十分钟。
生1:因为当时李星华没有在场。
生2:因为当时李星华不知道这些,她只写自己亲闻,亲见,亲历的。
师:是,这就是李星华这篇回忆录最可贵的真实。现在,你了解了这段历史,你会有什么变化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将来的打算?
生1:我会更加珍惜。
生2:我也想走走红色之旅,看看*故事。
生3:我想多读读一些*回忆录。
生4:我要多读历史,了解历史。
……
师:你会不会对这一批人多分崇敬,他们叫*老兵。
生:会。
师:你会不会对侵华历史,日本教科书事件多一份关注?
生:会。
师:好,还给历史一些真实,让今天的人们更加清醒。
(三)总结梳理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这篇回忆录,同时也记住了写回忆录的一些方法。大家一起回忆——
生:(借助板书总结梳理学到的知识要点)
师:其实,当我们知道回忆录写作要点,知道如何欣赏一部回忆录,知道了回忆录写作的难点时,真是一种比阅读一两篇回忆录更大的收获。因为这叫得其法。学习,最为可贵的就是得法。
【解析:本环节安排自由读,教读,读后梳理总结三个环节。儿童在自由读的环节产生初浅,宽泛的认识,形成初步感受;教读中运用方法检验,对照,辨析,深度研读文本,对之前形成的感受进行再加工;总结梳理环节则是应有的归纳整理,总结收藏,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所得,能有“带得走”的收获。】
三、跳出文本去实践
师:有了方法,就去实践吧。同学们可以写哪些回忆录?
生:校园生活回忆录。
生:童年回忆录。
师:我还给大家找了两幅图,教大家如何为他人写回忆录。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请跟着图,自己选择好需要写的人或者事,按部就班去实践吧。祝你好运,祝福你的回忆录早日诞生。
专家点评
何捷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既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创造性落实,也是对单元人文主题的创新性弘扬,大气不失精致,理性又有*,给人以知识的力量,也给人以精神的陶冶。
此课其实是有三条教学线索交织而成。第一条,将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贯穿始终——“由外貌、神态和言行体会人物品质;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条,将单元人文主题的弘扬贯穿始终——“了解先烈的*事迹,弘扬先烈的*精神”;第三条,将“回忆录”这一文体知识的习得贯穿始终——“亲见、亲闻、亲历;清晰、真实、完整;情节、细节、气节”。
执教者的高明与独到之处在于,一是有意回避拿常态的第一条或者第二条作为教学主线,而是以陌生化的鲜为人知的第三条作为教学主线;二是三条线索的展开过程并非各自独立、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以第三条主线为核心将其余两条线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拧成一股饱满有力的教学脉络。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融共性任务与个性目标中,既彰显了文本作为“这一篇”的独特品质与意义,又有机地完成了文本作为“这一类”的共同任务与使命。
以文体意识的唤醒与文体知识的习得作为教学主线,是本课的最大亮点。执教者通过“自读,对回忆录形成初步感受”“教读,在深入研读中体察回忆录的特征”“理读,借助板书整理回忆录要点”等环节,引导学生亲历回忆录学习的整个过程,形成亲身的知识体验,获得亲切的知识建构,最终使学生对回忆录的阅读与写作有一种“带得走”的收获。
围绕主线的逐步展开,有关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人文主题这两条线索也得到了有机的落实与融合。在品读回忆录细节的清晰性的过程中,外貌、神态、言行等细节的清晰性充分呈现,对*先烈李大钊这一人物气节的把握就有了扎实、充分的依据;两段文献资料的引入,既强化了学生对回忆录清晰性这一特征的认知,又深化了“我”的在场与真实性这一特征的把握。单元语文要素,水*融一般落在了文体这条教学主线上。同样,在文体主线的展开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着先烈的*信仰与*气节,润物无声一般受到*英雄主义精神的浸润与陶冶。单元人文主题,与文体教学这条主线浑然一体。
(王崧舟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