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4: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2:42
偿债率是一国当年到期债务(短期债务)本息与出口收入的比率,主要用于测度一国的债务负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是25%。
短期债务就是当期到期的契约性债务,在外债余额的期限结构中,一般情况下中长期债务对当期并不形成偿债压力,它只是未来若干年的债务负担,如果只考虑当期债务的偿付能力,当然偿债率是一个比较好的指标。由于我国的短期债务和出口收入都用美元计值和公布,所以偿债率的计算也很简单。1985~2005年我国偿债率的数据如图4所示。
与负债率及债务率的变动有显著的趋势不同,我国偿债率的变动轨迹凌乱,起伏不定,虽然勉强能够拟合一条“最优”的二次多项式趋势线Y=-0.0318t[2]+0.566t,但由于判定系数R[2]太小,只有0.2172,因此趋势线没有代表性。
不过,尽管偿债率波动不定,但整体上还是运行在安全区之内,1986年,我国的偿债率最高,达到15.4%,经过调整,此后几年有所下降,运行在10%以下。不过,1993年又有回升,又站到了10%之上。与负债率和债务率从1994年起就持续下降不同,1998年和1999年我国的偿债率再一次回升到了10%,显示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外债的期限结构缺乏整体性安排,管理当局决策前后不完全连贯。当然,从偿债率衡量,现在我国的债务负担也非常轻,因为2005年偿债率只有3.07%。
偿债率的决定因素有三个:债务总规模、债务期限机构(短债比)和出口收入。因此,如果一国的偿债率压力较大,不一定要削减债务规模和进口规模,而仅仅只调整债务的期限结构,缩小短期债务比重。当然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久维持,因为对期限结构进行的调整,往往只能调整债务本金而不能同时调整利息,运行一段时间后,利息负担的加重还会提高偿债率。较深入地分析我国1985~1994年的债务状况,我们发现,维持我国偿债率在安全区运行的,主要是当时短债比非常低,有多年甚至不到10%,90%以上是长期债务。因此,从表面上看,当时的偿债率不高,债务负担不重,实际上是把债务负担和压力几乎全部留给了以后各期。④
用偿债率来测度一国的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它与债务率一样,使用的是出口总收入,而绝大部分出口收入要用于进口付汇,不能用于偿付外债,甚至不能为外债的偿付能力提供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