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5 2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4:35
在福建福州一年发生8~9代,漳州一年发生10代,广西玉林一年发生12代,广东广州一年约发生1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冬梢或荔枝早熟品种花穗上越冬。
在福州,越冬幼虫在3月底始蛹,第一代4月上旬至5月下旬取食龙眼幼梢、荔枝幼果;第二、三代6、7月份危害荔枝果实、龙眼幼果;*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危害龙眼果实及荔枝秋梢,第五至七代8月中旬至11月蛀害新梢,第八代11月份与少数第九代进入越冬。
在广州,成虫第一代3月底4月初,第二代4月底5月初,第三代5月底6月初,*6月中下旬,第五代7月上中旬,第六代7月下旬8月初,其中第一至四代危害荔枝果实,第三至六代危害龙眼果实,以后各代均危害秋梢、冬梢。由于气候的影响和生育期不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各代发生期均有差异。
成虫夜间羽化,有明显的趋果性和趋嫩性,有趋光(频振式杀虫灯光)性,但不很强。喜欢在荫蔽、潮湿、通风透光差的果园产卵。卵散生,幼果期产于幼果中下部,果实成熟前产于果肩附近凹陷处(即龟裂缝间),在嫩梢产于小叶柄与复叶柄之间,在叶片上产于叶背中脉附近。
幼虫孵化时直接从卵底蛀入寄主内,整个取食过程均在蛀道内,不破孔排粪,不转果、不转梢。幼虫老熟后多在叶面结茧化蛹,少数在叶背、地面落叶或杂草上化蛹。
在荔枝果期,一世代历期25~29天,其中产卵前期4天,卵期2.5~3天,幼虫期7~8天,蛹期7~9天。
荔枝蒂蛀虫在荔枝结果前期群体数量很少,4~7月份数量逐渐增加,秋梢抽发后,虫口数量逐步减少。在田间,其发生危害以品种成熟期的迟早而转移。除单一品种的果园外,品种多的果园按成熟期先后进行防治。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对荔枝蒂蛀虫的发生期进行观察,1987—1998年荔枝蒂蛀虫越冬的虫口密度极低,很难发现,影响了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预测。测报工作多从第一代幼虫开始观察,发布第二代成虫发生期预测,指导防治。12年来,第二代成虫发生期最早为4月24~30日(1995,1996),一般年份5月4~10日,最迟为5月23~27日(1988)。1999—2009年提早调查三月红落地果,观察荔枝蒂蛀虫第一代成虫发生期,最早为3月25日至4月4日(2001),多数为4月10~14日,最迟为4月18日(2003)。
近年的暖冬给蒂蛀虫越冬虫态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成虫羽化参差不齐,势必影响下一代幼虫化蛹及成虫羽化,若幼虫化蛹时间超过15天,就很难确定成虫羽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故需根据品种和生育期,从成虫羽化始盛期起,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