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荷马史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6 23: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7:00
仿佛“荷马史诗”
——《巴霍巴利王》观后感
实不相瞒,我一直是一个印度电影的发烧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对印度女郎的魅力无法抗拒,譬如我一直很喜欢印度女星卡琳娜卡普,这个并无恶意,只是“君子爱人以色”的直率表达,发乎情止乎礼是我一直坚持“爱美”的原则。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印度电音在叙事中的一段歌舞,这还有古典气韵,戏嘛,毕竟是戏,这样跳跳唱唱多欢喜呀!
《巴霍巴利王》是印度拍摄的一部史诗巨片,一五年播放的是上部,如今播放的是下部。我是在优酷里面看的,电影院没时间去。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在古印度有一个古老的王国叫做……,算了您可以去百度一下。这部电影粗犷不失细腻,场景真幻难辨,故事情节简单,这简单是导演明智的抉择,因为史诗不以阴谋制胜,全凭直来直去。快意恩仇,生死无惧。一个有血性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否则只会枯萎。英雄,骄傲,善良,爱,忠贞,等词语在我观看的时候不断在我脑中闪现。
可是最近我却读到一条信息,说是这部电影在中国受冷落,说是这部电影不接地气,有些想象过于夸张,一人敌一国,纯属扯淡。可是艺术不就是“扯淡”吗?你还能去较真?如果那样,这天下也没有可看的电影了。中国哪一部神话不是空中乱飞?一人敌一国,其实这只是电影的一种技巧罢了,一种隐喻,我们有句古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吗?我们凭借的是地势,而孔武有力、冷静的头脑,就是英雄的地势。何况他们的国只不过一个城邦而已,这点又算什么呢?
而且这部电影做的背景极其*真,足以乱真。第一步,巴霍巴利从瀑布底端向上攀登飞奔的时候,令我想起了《阿凡达》,比那个更*真,这样一个世界你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说有,亦真亦幻,但是你看不出痕迹。而我们在还原古代建筑和场景的时候,常有痕迹,这痕迹让我们常常出戏。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印度阿三”的电影制作精神值得我们补课,精益求精,心细如发。
英雄史诗,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无法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有英雄史诗,我们的英雄都是为了帝王将相,于是英雄气短,唯一的一群梁山好汉,却是成了强盗的身份。所以,对于为了妻子而与一个国家干的人,我们有时无法理解的。我们习惯了忍,并且冠上一个冠冕的理由,以德报怨,还有一个更好的是“以大局为重”。对于一个在战场上打死了那么多人,自己丝毫不受损伤的人,我们也是无法理解的,因为无法理解,所以我们说不欢迎。我们对于《封神演义》可以接受,对于《西游记》中混乱的神仙谱系可以接受,对于金庸先生的武侠中离奇的武功可以接受,但是对于外来的东西却要保守起来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地域保护主义吗?自我封闭吗? 我们的艺术审美什么时候到了这一地步?难道我们进一步退三步吗?
看完电影,我又回顾了巴霍巴利的文学原型,我搜寻到这样一则材料:巴霍巴利王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巴霍巴利”一名原意为强壮的手臂,故此前也被译作“力臂”,其人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胜者第阿底那它祖师之子。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长婆罗多争夺王位,并在赢得三场比赛后得到了王位。但是王位到手之后,他突然觉得内心难以平静,并放弃王权,进行苦修,最终成为耆那教的“成就者”。传说中,巴霍巴利曾经站立不动,连续冥想了一年时间,直到获得明悟。冥想期间,藤蔓沿着他的脚向上攀援生长。
这段材料最让我触动的是“他突然觉得内心难以平静”,生活中当我内心难以平静的时候,我就会去散步或者爬山,在山林之中寻回自己内心的平静。大学时,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团委*,但是那段时间,心绪很是浮躁,外在也非常嘈杂,静不下来,于是我辞去了那一职务,为的就是内心的平静。有人说我是逃离,我想人生有时候需要这样一份逃离的心境,否则,你将迷失自己。其实我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想去争取一些东西,因为常常都是被决定,只有我内心失去平静的时候我才会说不。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是常常退让,只有在文字的世界我才是我自己,但是我应该把自己写的不见了才是真正地把文学写到家。
我的题目是仿佛荷马史诗,其实这是我喜欢的一种文学境界,有人说荷马史诗是荷马写的,也有人说荷马只是一个行吟诗人,边弹边唱,走街串户,他只是一个传唱着,并非创作者,其实文学如果好,就不用问作者是谁,钱钟书先生不是告诉那位美国读者,鸡蛋好吃,不要问母鸡是谁吗。那么这部电影给人的英雄,骄傲,善良,爱,忠贞等词并不是它独有,只不过这部电影有一种火山爆发的感觉,喷涌而出,直接又震撼。
对了这部电影的导演说,战争方面的策略创作灵感来源于《孙子兵法》,看,他们都懂得借鉴,不避讳,我们却在吹毛求疵,不见自我之短处。算了,不说了,我再看一遍《巴霍巴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