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8 00: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1 13:42
众所周知,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骈文,一直被世人传颂。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也有清净如水的清廉品质,爱民如子的情怀,然而在仕途上,确实几度浮沉,最后跌落到只有虚名的边州司马一职。
很多人,可能为其打抱不平,可是小编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改变不了“话多”的毛病。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刘禹锡非常的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凭着“*气”的文章,在唐朝帝都,赢得盛名。贞观九年,才子得志,顺利通过大考,成为一个前途斐然的*。
可是,人的*眼光,真的和才华无关。刘禹锡在皇位继承的斗争中,就这样不小心,支持错了主子,唐宪宗上位之后,直接被贬谪。
刘禹锡被贬谪十年之后,封圣旨回京,一同被召回的还有好友——柳宗元。
刘禹锡*眼光真的不好,根本不知道,此次的召回,只是一种别具心思的*手段。
于是,刘禹锡大言不惭的写了一首诗《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词大体的意思是,我刘禹锡又回来了,贬谪我的唐宪宗也已经挂了,我才是最后的赢家。
上文说到,刘禹锡等人被召回,只是一个*手段,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这些被打上“革新派”标签之人,有很多人时刻的盯着他们,努力寻找机会,抓住他们的小辫子。
就这样刘禹锡的“口无遮拦”“话多”,成为一个突破口,成功再次被贬谪。
按照道理来说,吃一堑长一智,刘禹锡应该吸取教训。
可是,再次被贬谪十三年之后,刘禹锡再次回到京都,又做了一首诗: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归。
看到这里,小编也不仅感叹,刘禹锡就是一个“难以描述之人”。
结果很明显,刘禹锡再次被贬谪为朗州司马。
虽然“口无遮拦”得罪权贵,一生都在贬谪之中,可是刘禹锡并没有忘记自己的雄心壮志。
在朗州当司马期间,手中并没有多少实权,只能在一些诗文中,展现抱负和为官理念。
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
刘禹锡就提出一些符合现代管理的手段,比如,*施政必须符合民情,因地制宜,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必须根据局势,灵活多变。
还提出,诚心待民,才能取信于民。
公元824年,刘禹锡管辖区域,遭遇多年不遇的大旱,亲自考察之后,不顾自己已经不得圣心,冒着再次被贬谪的风险,上书朝廷,请求赈灾。
结果很明显,再一次被外放
。
在一次次的外放中,刘禹锡一直坚持“狂”“轴”的性格。
被贬谪到和州的时候,地方知县,不按照礼制,在衙门给其配备住所,让其住在江边上。
刘禹锡直接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一看,十分的生气,直接让其搬到北城居住,房间的规格缩小一半。
刘禹锡又写了一副对联:
垂柳清清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大怒,好家伙,直接又让其搬家,只给一间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间。
就在这所房间之内,刘禹锡写下了千古名作《陋室铭》。
刘禹锡的气节让人钦佩,如果他能柔和一点,是否更能发挥自己特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