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风先医血 血行风自灭出自哪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8 14: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9:58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一说最早见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珠整个病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皆可引起风证。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以皮肤病为例,历代治疗风证皮肤病名方甚多,仔细分析其组成药物,每方之中都蕴含有“治血”之法,其中尤以养血、活血、凉血治风之方为多。
根据李氏的本意,治疗外风都有从血治这一思路,通过补血、养血活血促使气血流通,各种致病因子及病理产物尤其是风邪随血的运行而解除,如他列于“风痹”———行痹条下的防风汤、如意通圣散、桂心散、十生丹、一粒金丹等都使用了当归、有的还加了何首乌即是此意。
早在李氏之前,已有治外风先治血的用法,他们用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的方法治疗外风。出于《和剂局方》的活络丹,《医方考》一书中对其分析道:“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乳没温行活血、通络逐瘀,使气血畅通,则风与夹杂之寒湿不复留滞也”;金·李杲《医学发明》之大秦艽汤治外风入中经络的真中风,以地黄、当归、芍药养血活血,川芎入血分,行气活血,这一点已在李中梓对真中风的认识里见到;稍早于李氏的明代医家陈实功撰《外科正宗》,创消风散,治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的风疹、湿疹,因风与热毒相合,用生地、火麻仁、当归凉血活血,亦深含治风先治血之意。由此可见,李氏这句话中的风属“外风”是显而易见的,治血不仅补血养血活血,而且前贤的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的治血之法意可囊括其中,从而使这句话的内涵更充实。
更进一步讲,“治风先治血”中的风也含“内风”之意,这里所治之血实指瘀血或阴液而言。
众所周知,在中医古籍中不乏瘀血导致内风病证的记载, 现代临床在治疗各种内风病证时亦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且有很多治疗效果满意的临床报道。瘀血生风可以由多种原因所致。凡气虚、气滞、阴虚、血寒、血热、出血、七情过激、跌打损伤等所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因此,瘀血生风的根本病机在于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挛急刚劲。由于“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络”,故瘀血生风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多种慢性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颈椎病、震颤性麻痹等与风气内动有关的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度“粘、凝、聚”状态,这与中医瘀血致病的理论也是一致的。特别在急性脑血管病变中,脑缺血或脑出血后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脑功能缺损,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缺氧等急性脑循环障碍,均与血瘀有关。中风病从血而治,要使血脉运行,经络通畅,才不为风中。血脉运行失常,表现各异,或气血并上,或血实瘀阻,或血与气滞、血与痰搏、血随风动,血随阳亢,或阴血亏损、经络失养等,均致风中经络或风中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