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9: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8:56
1952年荣格在《论共时性(On Synchronicity)》一文中详细定义其所要处理的概念,并简述“共时性”这个概念所触及到的事实:
正如字源学所示,这个语汇与时间有关,说得更确切些,与同时呈现(simultaneity)的性质有关。如果不用同时呈现此一词语,我们也可以使用两三种事件以上“有意义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此种概念显示的绝不只是概率的问题。 他认为共时性是一种巧合现象,并不局限于心理的领域,可以从“心灵母体内部”与“我们外在世界”,甚或同时从这两方面跨越进入意识状态。当两者同时发生时便称为“共时性”现象。他使用synchronicity这个字,属名词,指一种品质,与形容词synchronous有很大的区别。包括三个范畴:
1.产生于现在,内心事情与外界事情同时发生,例如实际事情与梦中事情相似。
2.扩大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找到更广大的意义。
3.人在内心寻找意义,如预言等等。 若是以一般心理学角度来看,同时性在荣格的概念中是一个最抽象、最难以捉摸的概念。荣格把同时性描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其中包含着某种并非意外的或然性东西”。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是因果律的结果,而是另一种荣格称之为非因果性联系的原则(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其决定性因素是意义,是来自个人的主观经验: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而非只是巧合。
这种结合只有在没有自我意识介入的时刻才能发生。它不是在精神的无意识中孕育,而似乎走出精神本身秘密设计。这些比率或大或小的同时性活动,发生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正如梦一样,如果不注意识别它们,它们就仍然是无意义的。 同时,荣格回顾中国古代哲学,认识到共时性和不可名状的“道”这一观念之间的对应。
事实上,正是《易经》及其方法对荣格的共时性概念的发展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荣格就曾亲自试验过《易经》的方法。事实上理性科学与直观哲学这两种看来似乎是对立的构想决不是互相矛盾的。按照荣格的看法,《易经》是一种意识和无意识交流的仪式,它通过“数”的组合而成的卦相来显示无意识所给予的暗示。数在所有的文明中都曾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属性。
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他的著作《物理学之道(The Tao of Physics)》中谈到这一点,并论证说,在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仙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似性。理论物理学的发现揭示了宇宙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元素所组成的动力网。这正是佛教与道教哲学的根本思想。
荣格认为共时性事件旨在“一切存在形式之间的深刻和谐”。因此,一旦体验到这种和谐,它就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给予个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意识。
荣格的意识与无意识系统与中国的阴阳思想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对应关系。集体无意识对应于无极,也就是完全未分化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时间与空间尚未出现;而个体无意识则对应于阴;个体意识则对应于阳;无意识和意识合而为太极。而荣格所说的人的外在和内在世界的同一性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没有任何区别。
在中国思想中,无意识(阴)和意识(阳)间没有出现像西方的极大的二元*,而是两者互相纠缠与冲突又互相包容,正像太极图所显示的那样。因此在此理论基础上,荣格的共时性亦即是阴阳两种内涵的同时呈现,并非无意义的巧合。例如我们在街上走路,突然想起某位朋友,结果在转个弯时就遇到这位朋友,正是古人所言“说曹操,曹操到”的情境,这是荣格的共时性表征,具有我们意识里不知的意义。 除此外,荣格还提出,同步事件似乎是一种内容更为广泛的,他称之为“非因果关系的有序状态”自然法则中的一个特例。他认为,“非因果关系的有序状态”这种程序是经常存在并有规律地出现的,而同步事件则是“即时的创造行为,是一种存在于一切永恒中、不时重复其自身的、而且不可从任何已知先例中推论出来的模式的持续创造。”
通过以上几点简要说明,我们看到的与其说是是对这类神秘现象的解释,不如说是对此类现象的一种认可性的描述。正如荣格自己承认的那样“共时性这一词语其实一无解释,它只陈述了一有意义的巧合之兴起,就其本身而言,此种巧合之发生可说是偶然的,但它既然如此不可能,我们最好设想它是立足于某种法则,或是奠基在经验世界的某些性质上面。然而在平行的事件间,却发觉不到因果联结的痕迹,这正是它们所以具有概然性质的原因所在。在它们之间唯一可以认定,也唯一可以展示出来的环扣,是一种共同的意义,也就是种等价的性质。古老的符应观即建立在这种联结的经验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