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的诸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7:42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0 16:29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中的诸,读作zhū,词性是介词,相当于“于”。

此语出自《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诗经》中说: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给兄弟做好榜样,以这种德行来治理国家。这句诗就是说把你对待自家人的这种心,加在家邦的其他人身上罢了。

“诸”作介词的这种用法,还可以在其他文言文中看到。例如:

1、宋人资章甫适诸越。——《庄子·逍遥游》

2、不逞于齐,必发诸晋。——《国语 晋语》

3、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礼记 祭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0 17:47

前言
《梁惠王上》前面六章都在大梁,第七章转移到了齐国,记述的是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梁惠王下》大部分内容也是与齐宣王有关,而1.7是孟子和齐宣王对话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章。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您能不能讲讲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事?”闻,就是听。按理说,齐桓公是齐宣王的祖先,晋文公也是有名的人,关于他们的事,齐宣王应该知道才对。我想齐宣王问这个问题是表达了他的一个导向: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前面的两个,他感兴趣的是霸的问题;对照后面来讲,他关心的是霸道,不是王道。齐宣王一开始就引导孟子, 咱们来谈谈霸道和霸业的事。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很平静地回答: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所以后来在孔门里面就没有流传。这里的“后世无传”不是说当时所有地方都没有流传,而是说孔门里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也没听说过。如果实在没办法,不得已的话,咱们就谈谈王道的事吧。“王”就是跟齐桓、晋文的“霸道”不同的“王道”。可见,孟子每次谈话的立场是很鲜明的,突出他自己要讲的东西。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不是问有多少兵,有多少粮食,有多少人民可以王,而是先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德就是德行,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够王天下?这个可以“王”, 就是成为“王天下”的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回答:保民的人才能够王天下,而且没人能够阻挡。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既然孟子说保民最重要,那么齐宣王就问:像我这样的君主可以保民吗?”寡人是君主的自称。
曰:“可。”
孟子回答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继续追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接下来孟子就讲了一段有名的故事。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胡龁是齐国的大臣。孟子说:我听胡龁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王在堂上坐着,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王看见了就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对方说要去衅钟。衅钟,就是把牛杀了,用牛的血涂在钟上,是古代一种祭祀礼仪。王说“舍之”,把牛放了吧,我不忍看到它在那儿发抖。觳觫就是哆嗦、颤抖。“若无罪而就死地”,就好像它没有罪过,可是要把它带到处死的地方。牵牛的人就问:是不是要把衅钟的祭祀礼仪废除了?王说:这怎么能废呢?把牛换成羊吧。孟子讲了这个故事以后就问:“不识有诸?” 有诸,就是有之乎,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情呢?
齐宣王回答:“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就说:刚才不是问什么人可以王?你有这个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这个故事传到老百姓的耳朵里,老百姓的解读就是你舍不得牛,这个爱有舍不得的意思。我知道你是出于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就是恻隐之心。”《公孙丑上》里面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有了不忍人之心才能发出仁政,仁政就是不忍人之政。孟子是启发式的教学。他之所以认为齐宣王是可以保民而王的,是因为他知道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个不忍之心就是王道仁政的根据。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说:是这样,还真是有这样的百姓,以为我只是舍不得,好像很吝啬的样子。齐国虽然地方不大,我难道就舍不得一头牛吗? 我其实还是不忍看它发抖,好像没有什么罪过就要被处死,我心中不忍,所以就用羊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你不要奇怪,不要惊异老百姓以为你舍不得这头牛。异就是惊异。你用小的羊换大的牛,那些老百姓怎么知道你内心的想法呢? “彼恶知之”,指的是你心里的想法他们不知道。你是可怜这头牛,它本来没有罪过却要被拉去宰杀。可是照你的说法,那牛和羊有什么区别?羊不也是没有什么罪就要被拉到宰杀的地方?所以老百姓不接受这个解释,认为你是舍不得大的东西。“隐”在这里是可怜的意思。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这时候齐宣王就笑了,说:这算是什么想法?我并不是因为牛大值钱,羊小不值钱,而以羊换牛。但听您一说,也难怪老百姓会这么理解。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接下来孟子却说:老百姓不能真正了解你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只是从钱财的角度来看你,以为你是舍不得钱财,这没关系。无伤,就是没关系。(我举得)这个例子就是(你)仁的具体表现。你的仁心集中表现在对牛的可怜上,而没有表现在羊的身上,这叫“见牛未见羊也”。在孟子看来,生活中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君子对于禽兽,君子可以见其生,可以闻其声,但是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离厨房总是远远的。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这样解释了以后,王高兴地说:《诗经》说:他人的内心,我能够揣摩到。孟子您就是这样的人。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我这么做了,可是我反过来问自己,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现在您把它讲了出来,我深感触动,也深有同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我的心理你都讲对了,但这个心怎么合于可以王天下的事业?道理在什么地方?
至此,牵牛过堂的故事就结束了,核心是讲不忍之心。最后,齐宣王抛出此心何以“合于王者”的问题,再次将话题转到王者之道上。
对此,孟子又举了个例子: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钩,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有人报告大王:我的力量足以举几百斤(古代应该是1钧等于30斤),可是我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可以看清楚秋天鸟的细毛,可是我看不见一大车的柴火。大王你会相信他的话吗?
大王的回答是“否”,我不会相信。
“否”的后面从“今恩”开始应该是孟子的话,但现在的文本少了一个曰,应该在“今恩”前面加个“曰”字。
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大王你的恩惠现在已经可以施给这些禽兽,你以不忍之心,用羊换了牛,表示出你对牛的恩惠,可是,你的恩惠和功德却达不到百姓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你能够有举起百钧东西的力量,却说自己连一片羽毛都举不起来。这不是你举不起来,是你不用力。这一大车柴火你说你看不见,那是你没有用你的眼睛去看它。百姓没有得到保民的恩惠,不是你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你不肯把这个恩泽施发给老百姓。所以孟子的结论是: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用羊换牛,对牛施行了恩惠,这就是仁心,可以看出他有保民的能力。所以,保民的恩惠大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做。这里把“不能”和“不为”区别开来,对分析问题是有意义的。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说不去做和做不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不为,是不去做、不愿意做;不能,是做不到。对此,孟子又讲了一段话: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把太山夹在自己的胳膊下面,越过北海,那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是真做不到。替年老的人折一根树枝,却对人说做不到,这是你不愿意做,并不是你真做不到。大王现在之所以没有推行王道,并不是因为推行王道像“挟太山以超北海”那么困难,做不到;而是“为长者折枝”之类也,本来可以做到,但是大王没有去做或者不愿意做。
这一段是从牛羊的故事到真正进入对仁政的论述中间经过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在一开始就讲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老百姓没有看到大王有保民的措施,是因为大王没有施加恩泽给老百姓。这个思想在下面一段话里面得到了系统的表现,通过“推恩”的概念表达出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回到刚才的问题,大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为什么?在这里给了一个说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是尊敬,尊老敬老,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是爱护,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
天下可运于掌。
运于掌,好像一个球在掌心里转一样,意思是,这是很容易的事。你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就在你手上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诗经》里面讲给自己的妻子做个榜样,然后把这个榜样再推到兄弟,再进一步推到家邦。刑是典范、榜样的意思。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的身上。彼,是别人、他人。因此他下结论说: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推恩,就是把爱心和恩惠从自己推广到他人,再从他人推到更广的地方,这样的人足以保四海。但是如果不推恩,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能保,还谈什么保民?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古之人,这是讲的古代的圣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远远超过我们今天的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爱心、恩惠推及更广的范围。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现在你的恩泽已经给了牛这样的禽兽,老百姓却还没享到,到底是为什么?这里又重复了前面提出的问题。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推恩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语 。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接下来一部分是讨论王的*问题,这里从“邹人与楚人战”讲起。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孟子问齐宣王:邹人与楚人战,大王觉得哪一方会取胜?齐宣王回答:楚人会取胜。齐宣王认为楚人会胜,因为当时楚是大国,邹是小国。然后孟子说了下面一段话: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小国肯定是不能够和大国抗衡的,弱国也不能跟强国抗衡。全中国纵横有一千里的地块可能有九块,齐国只占了其中的一块。现在你以一对八,力量悬殊,那就好像邹国和强国楚国的关系一样,是不可能取胜的。怎么办呢?“盖亦反本矣”,这个“盖”字,可以解释成曷,意思就是,你何不反本呢?你现在讲的这些都还没有抓到根本。我们要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
今王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是仁政的概念。施仁政于民,就要把仁的观念施发在*实践里面,这就是发政施仁。发政施仁是目标,具体来说就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里讲的就是发政施仁的目标。使天下要出仕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来任职,天下耕田的人都想到大王的土地上来耕作,天下做生意的人都希望到大王地面上的市场来交易,旅行的人都想到大王的道路上来行走(涂,就是路),天下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希望到大王这里来向你控诉。欲疾,就是痛恨。“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了呢?这就是仁政要达到的目标。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听了之后说我头脑发昏,不能深刻领会,请夫子您开导我,我虽不太聪明,但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接下来就是孟子在这一篇所讲的结论,也是发政施仁的具体措施。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这段其实讲的是恒产的重要性,有恒产才有恒心。普通人没有固定的产业,他就没有恒心,恒心是一套稳定的价值观念,没有恒产作为基础就没有一套稳定的价值观念。当然有些人不一样,士是可以的,没有固定的产业,但是他能坚守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就普通老百姓来讲,一定要有恒产,没有恒产他的心就不稳定,心不稳定就胡作非为了。“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什么邪门歪道的事他都可能做了。等到他犯了罪,你给他判刑,这实际上是陷害百姓。因为一方面你没有给他产业,另一方面你没教育他,结果导致他犯罪,你还要罚他,这不是陷害百姓是什么?仁者当政,怎么能够做陷害百姓的事情呢?这是孟子从道理上讲恒产的重要性。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一个贤明的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先要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就是要规划、保障人民的产业,使产业对人民来讲使他能够奉养他的父母,能够养活妻子、儿女。乐岁,就是丰年、好年景。 “乐岁终身饱”,一年到头都能吃饱。凶年,就是荒年、收成不好。 “凶年免于死亡”,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促导、推动他们向善,这就是教育。前面讲了“谨庠序之教”,教化壮者学习孝悌忠信;这里讲“驱而之善”,引导人民向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从, 就是接受、听从,那老百姓听从国君的领导就比较容易了,也乐意了。
但现实情况如何呢? “今也制民之产”。这个“制”和制度有关。比如说你制订的井田制是一百亩一家,那就是制度;如果别的国家是十亩一家,那又是另一种制度。孟子描述了当时制度下人民的产业状况: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现在人民的产业,上养活不了父母,下养活不了妻子、儿女;年成好也终身劳苦,到了凶年则难免死亡。这样的一个产业状况,救死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学习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章的要点。
第一点就是“保民而王”,保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安,只有保民才能够王天下,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
第二点,不忍之心足以王。在这一章虽然只用了“不忍”,但与后面《公孙丑上》里面明确提出的“不忍之心”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思想应该是讲不忍之心足以王。不忍之心就是仁心,所以, 不忍之心足以王实际上说的是仁者可以为王。它与前面的“仁者无敌”、仁者能一之是一以贯之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仁者之心表达为不忍,这是孟子在这一章表达的最重要的思想。孔子讲仁者爱人,讲得比较具象。孟子举的例子则更抽象,更具普遍性,是人的心理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状况,这就是不忍之心,后来又把它概括为恻隐之心。孟子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仁心的表达,仁义的仁心。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叫“举斯心加诸彼”,就是将我自己的心加到别人身上,讲的是推己及人。通过推己及人强调推恩及人的概念,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恕道,忠恕之道就是要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得出的结论是要推恩及人,不仅要知道人家怎么样,还要把自己的爱心、恩惠推广到他人身上。这足以保四海,这就是仁政。所以仁政是以不忍之心为根据,通过推己及人、推恩及人的过程来实现。这是这一章里面非常强调的思想,这个思想跟孔子的忠恕思想、忠恕之道联系紧密。
第四点,孟子讲发政施仁、以反其本,认为把仁作为行政的概念加以推广实践是“反其本”。他两次讲“反其本”,反其本就是认为发政施仁是王道的根本。
最后一点,“制民之产”。为民制产是一个根本,礼义教化是在这个根本的基础上才得以施行,这是孟子所强调的。如果你为民制产的根本都没有做好,人民哪里有时间去治礼义呢?这个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民生的基本保障,那么教育的贯彻施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很可能就会变成空话了。孟子虽然是一个一上来就讲义利之辨的人,可是在这个地方他非常实际,落到了实处。治礼义要以为民制产、保障民生为前提。孟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不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正确处理民生保障和教育教化的关系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解读专家
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儒学大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曾在**局第29次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卷外,还有《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仁学本体论》、《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思勉原创奖、孔子文化奖等多种奖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0 21:13

前言
《梁惠王上》前面六章都在大梁,第七章转移到了齐国,记述的是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梁惠王下》大部分内容也是与齐宣王有关,而1.7是孟子和齐宣王对话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章。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您能不能讲讲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事?”闻,就是听。按理说,齐桓公是齐宣王的祖先,晋文公也是有名的人,关于他们的事,齐宣王应该知道才对。我想齐宣王问这个问题是表达了他的一个导向: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前面的两个,他感兴趣的是霸的问题;对照后面来讲,他关心的是霸道,不是王道。齐宣王一开始就引导孟子, 咱们来谈谈霸道和霸业的事。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很平静地回答: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所以后来在孔门里面就没有流传。这里的“后世无传”不是说当时所有地方都没有流传,而是说孔门里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也没听说过。如果实在没办法,不得已的话,咱们就谈谈王道的事吧。“王”就是跟齐桓、晋文的“霸道”不同的“王道”。可见,孟子每次谈话的立场是很鲜明的,突出他自己要讲的东西。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不是问有多少兵,有多少粮食,有多少人民可以王,而是先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德就是德行,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够王天下?这个可以“王”, 就是成为“王天下”的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回答:保民的人才能够王天下,而且没人能够阻挡。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既然孟子说保民最重要,那么齐宣王就问:像我这样的君主可以保民吗?”寡人是君主的自称。
曰:“可。”
孟子回答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继续追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接下来孟子就讲了一段有名的故事。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胡龁是齐国的大臣。孟子说:我听胡龁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王在堂上坐着,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王看见了就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对方说要去衅钟。衅钟,就是把牛杀了,用牛的血涂在钟上,是古代一种祭祀礼仪。王说“舍之”,把牛放了吧,我不忍看到它在那儿发抖。觳觫就是哆嗦、颤抖。“若无罪而就死地”,就好像它没有罪过,可是要把它带到处死的地方。牵牛的人就问:是不是要把衅钟的祭祀礼仪废除了?王说:这怎么能废呢?把牛换成羊吧。孟子讲了这个故事以后就问:“不识有诸?” 有诸,就是有之乎,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情呢?
齐宣王回答:“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就说:刚才不是问什么人可以王?你有这个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这个故事传到老百姓的耳朵里,老百姓的解读就是你舍不得牛,这个爱有舍不得的意思。我知道你是出于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就是恻隐之心。”《公孙丑上》里面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有了不忍人之心才能发出仁政,仁政就是不忍人之政。孟子是启发式的教学。他之所以认为齐宣王是可以保民而王的,是因为他知道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个不忍之心就是王道仁政的根据。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说:是这样,还真是有这样的百姓,以为我只是舍不得,好像很吝啬的样子。齐国虽然地方不大,我难道就舍不得一头牛吗? 我其实还是不忍看它发抖,好像没有什么罪过就要被处死,我心中不忍,所以就用羊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你不要奇怪,不要惊异老百姓以为你舍不得这头牛。异就是惊异。你用小的羊换大的牛,那些老百姓怎么知道你内心的想法呢? “彼恶知之”,指的是你心里的想法他们不知道。你是可怜这头牛,它本来没有罪过却要被拉去宰杀。可是照你的说法,那牛和羊有什么区别?羊不也是没有什么罪就要被拉到宰杀的地方?所以老百姓不接受这个解释,认为你是舍不得大的东西。“隐”在这里是可怜的意思。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这时候齐宣王就笑了,说:这算是什么想法?我并不是因为牛大值钱,羊小不值钱,而以羊换牛。但听您一说,也难怪老百姓会这么理解。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接下来孟子却说:老百姓不能真正了解你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只是从钱财的角度来看你,以为你是舍不得钱财,这没关系。无伤,就是没关系。(我举得)这个例子就是(你)仁的具体表现。你的仁心集中表现在对牛的可怜上,而没有表现在羊的身上,这叫“见牛未见羊也”。在孟子看来,生活中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君子对于禽兽,君子可以见其生,可以闻其声,但是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离厨房总是远远的。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这样解释了以后,王高兴地说:《诗经》说:他人的内心,我能够揣摩到。孟子您就是这样的人。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我这么做了,可是我反过来问自己,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现在您把它讲了出来,我深感触动,也深有同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我的心理你都讲对了,但这个心怎么合于可以王天下的事业?道理在什么地方?
至此,牵牛过堂的故事就结束了,核心是讲不忍之心。最后,齐宣王抛出此心何以“合于王者”的问题,再次将话题转到王者之道上。
对此,孟子又举了个例子: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钩,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有人报告大王:我的力量足以举几百斤(古代应该是1钧等于30斤),可是我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可以看清楚秋天鸟的细毛,可是我看不见一大车的柴火。大王你会相信他的话吗?
大王的回答是“否”,我不会相信。
“否”的后面从“今恩”开始应该是孟子的话,但现在的文本少了一个曰,应该在“今恩”前面加个“曰”字。
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大王你的恩惠现在已经可以施给这些禽兽,你以不忍之心,用羊换了牛,表示出你对牛的恩惠,可是,你的恩惠和功德却达不到百姓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你能够有举起百钧东西的力量,却说自己连一片羽毛都举不起来。这不是你举不起来,是你不用力。这一大车柴火你说你看不见,那是你没有用你的眼睛去看它。百姓没有得到保民的恩惠,不是你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你不肯把这个恩泽施发给老百姓。所以孟子的结论是: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用羊换牛,对牛施行了恩惠,这就是仁心,可以看出他有保民的能力。所以,保民的恩惠大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做。这里把“不能”和“不为”区别开来,对分析问题是有意义的。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说不去做和做不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不为,是不去做、不愿意做;不能,是做不到。对此,孟子又讲了一段话: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把太山夹在自己的胳膊下面,越过北海,那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是真做不到。替年老的人折一根树枝,却对人说做不到,这是你不愿意做,并不是你真做不到。大王现在之所以没有推行王道,并不是因为推行王道像“挟太山以超北海”那么困难,做不到;而是“为长者折枝”之类也,本来可以做到,但是大王没有去做或者不愿意做。
这一段是从牛羊的故事到真正进入对仁政的论述中间经过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在一开始就讲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老百姓没有看到大王有保民的措施,是因为大王没有施加恩泽给老百姓。这个思想在下面一段话里面得到了系统的表现,通过“推恩”的概念表达出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回到刚才的问题,大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为什么?在这里给了一个说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是尊敬,尊老敬老,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是爱护,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
天下可运于掌。
运于掌,好像一个球在掌心里转一样,意思是,这是很容易的事。你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就在你手上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诗经》里面讲给自己的妻子做个榜样,然后把这个榜样再推到兄弟,再进一步推到家邦。刑是典范、榜样的意思。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的身上。彼,是别人、他人。因此他下结论说: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推恩,就是把爱心和恩惠从自己推广到他人,再从他人推到更广的地方,这样的人足以保四海。但是如果不推恩,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能保,还谈什么保民?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古之人,这是讲的古代的圣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远远超过我们今天的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爱心、恩惠推及更广的范围。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现在你的恩泽已经给了牛这样的禽兽,老百姓却还没享到,到底是为什么?这里又重复了前面提出的问题。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推恩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语 。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接下来一部分是讨论王的*问题,这里从“邹人与楚人战”讲起。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孟子问齐宣王:邹人与楚人战,大王觉得哪一方会取胜?齐宣王回答:楚人会取胜。齐宣王认为楚人会胜,因为当时楚是大国,邹是小国。然后孟子说了下面一段话: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小国肯定是不能够和大国抗衡的,弱国也不能跟强国抗衡。全中国纵横有一千里的地块可能有九块,齐国只占了其中的一块。现在你以一对八,力量悬殊,那就好像邹国和强国楚国的关系一样,是不可能取胜的。怎么办呢?“盖亦反本矣”,这个“盖”字,可以解释成曷,意思就是,你何不反本呢?你现在讲的这些都还没有抓到根本。我们要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
今王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是仁政的概念。施仁政于民,就要把仁的观念施发在*实践里面,这就是发政施仁。发政施仁是目标,具体来说就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里讲的就是发政施仁的目标。使天下要出仕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来任职,天下耕田的人都想到大王的土地上来耕作,天下做生意的人都希望到大王地面上的市场来交易,旅行的人都想到大王的道路上来行走(涂,就是路),天下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希望到大王这里来向你控诉。欲疾,就是痛恨。“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了呢?这就是仁政要达到的目标。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听了之后说我头脑发昏,不能深刻领会,请夫子您开导我,我虽不太聪明,但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接下来就是孟子在这一篇所讲的结论,也是发政施仁的具体措施。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这段其实讲的是恒产的重要性,有恒产才有恒心。普通人没有固定的产业,他就没有恒心,恒心是一套稳定的价值观念,没有恒产作为基础就没有一套稳定的价值观念。当然有些人不一样,士是可以的,没有固定的产业,但是他能坚守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就普通老百姓来讲,一定要有恒产,没有恒产他的心就不稳定,心不稳定就胡作非为了。“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什么邪门歪道的事他都可能做了。等到他犯了罪,你给他判刑,这实际上是陷害百姓。因为一方面你没有给他产业,另一方面你没教育他,结果导致他犯罪,你还要罚他,这不是陷害百姓是什么?仁者当政,怎么能够做陷害百姓的事情呢?这是孟子从道理上讲恒产的重要性。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一个贤明的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先要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就是要规划、保障人民的产业,使产业对人民来讲使他能够奉养他的父母,能够养活妻子、儿女。乐岁,就是丰年、好年景。 “乐岁终身饱”,一年到头都能吃饱。凶年,就是荒年、收成不好。 “凶年免于死亡”,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再促导、推动他们向善,这就是教育。前面讲了“谨庠序之教”,教化壮者学习孝悌忠信;这里讲“驱而之善”,引导人民向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从, 就是接受、听从,那老百姓听从国君的领导就比较容易了,也乐意了。
但现实情况如何呢? “今也制民之产”。这个“制”和制度有关。比如说你制订的井田制是一百亩一家,那就是制度;如果别的国家是十亩一家,那又是另一种制度。孟子描述了当时制度下人民的产业状况: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现在人民的产业,上养活不了父母,下养活不了妻子、儿女;年成好也终身劳苦,到了凶年则难免死亡。这样的一个产业状况,救死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学习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章的要点。
第一点就是“保民而王”,保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安,只有保民才能够王天下,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
第二点,不忍之心足以王。在这一章虽然只用了“不忍”,但与后面《公孙丑上》里面明确提出的“不忍之心”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思想应该是讲不忍之心足以王。不忍之心就是仁心,所以, 不忍之心足以王实际上说的是仁者可以为王。它与前面的“仁者无敌”、仁者能一之是一以贯之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仁者之心表达为不忍,这是孟子在这一章表达的最重要的思想。孔子讲仁者爱人,讲得比较具象。孟子举的例子则更抽象,更具普遍性,是人的心理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状况,这就是不忍之心,后来又把它概括为恻隐之心。孟子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仁心的表达,仁义的仁心。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叫“举斯心加诸彼”,就是将我自己的心加到别人身上,讲的是推己及人。通过推己及人强调推恩及人的概念,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恕道,忠恕之道就是要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得出的结论是要推恩及人,不仅要知道人家怎么样,还要把自己的爱心、恩惠推广到他人身上。这足以保四海,这就是仁政。所以仁政是以不忍之心为根据,通过推己及人、推恩及人的过程来实现。这是这一章里面非常强调的思想,这个思想跟孔子的忠恕思想、忠恕之道联系紧密。
第四点,孟子讲发政施仁、以反其本,认为把仁作为行政的概念加以推广实践是“反其本”。他两次讲“反其本”,反其本就是认为发政施仁是王道的根本。
最后一点,“制民之产”。为民制产是一个根本,礼义教化是在这个根本的基础上才得以施行,这是孟子所强调的。如果你为民制产的根本都没有做好,人民哪里有时间去治礼义呢?这个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民生的基本保障,那么教育的贯彻施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很可能就会变成空话了。孟子虽然是一个一上来就讲义利之辨的人,可是在这个地方他非常实际,落到了实处。治礼义要以为民制产、保障民生为前提。孟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不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正确处理民生保障和教育教化的关系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解读专家
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儒学大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曾在**局第29次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卷外,还有《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仁学本体论》、《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多部著作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思勉原创奖、孔子文化奖等多种奖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7:03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1:58

诸,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表示动作对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珍珠粉可以天天敷脸吗 教你自制珍珠粉面膜 中超什么时候成立 交通刷卡金是什么 哪吒V上市进入倒计时,车身超4米,轴距为2420mm,续航里程401km. 关于倩女幽魂爆鬼问题 倩女幽魂什么是大宝队 关于倩女幽魂爆鬼分红的问题 泰国绿咖喱中的咖喱酱是如何制作的,它的独特口味来源于哪些香料?_百度... 好看电视剧,推荐个,现代都市剧,古装剧,战争爱情剧都可以,要经典,确确 ... 去北京上大学转户口好不好 掩耳盗铃文言文中的“恶人闻之”的恶的意思。 朴朴超市如何绑定银行卡 帮忙翻译几句文言文、拜托了? 朴朴39-8的券分享入口在哪里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2、自是翼往... 帮 忙翻译下 朴朴配送范围超了能送上门吗 “恶”字在文言文中做量词时的意思?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翻译及‘恶’的意思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是什么意思,要准确,无误 通货膨胀到底应增发还是减少发行国债,理由,能否“引经据典”的解释一下,谢谢~~ 专项储备在资产负债表中怎么填 什么是公积金?有何作用? 怀特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货币基金 规模和收入之间 有倒u现象吗 发行货币为什么要有储备基金? mysql 重置 AUTO_INCREMENT 重置已存在的记录的id 简单点解释,什么是货币储备基金? 货币储备基金的介绍 什么是货币储备基金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其中恶是念e还是wu 其好恶故异也的恶是什么意思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是什么意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什麼意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的意思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译:您不要奇怪百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啥意思? 梦见前女友说怀了别人的一个小孩拒绝和好 梦到前女友说复合无望 跟前女友复合晚上做梦梦见前女友不同意复合? 这几天一直在努力和前女友复合,,但她说不可能了,我也一直没有放弃,但前天晚上做梦 梦见和她复合了, 梦见有人给我解卦,说我和前女友不能复合了 小一年是什么意思 结婚算日子,女方的年份算小一年有影响吗 一个男生喜欢了一个女生小一年,但这个女生却从不回应,这是为什么? 十年做小一年做大 什么意思 一个男生喜欢了我小一年,但自己很不喜欢他,该如何明确的告诉对方? 追女孩子 是同年的好 小一年的好 还是姐弟恋好? 本人女.1991.农历9.26 出生。但是身份证报小一年.身份证上是1992.9.26. 男方1977.4.23. 身份证比我实际年龄写小一年,出生证也是写小一年,有没有办法改?身份证2000年的,实际是99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