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3:2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7:41
提起赵国,一般会联想到其是战国中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二号国家。但鲜为人知的是,自赵襄子立国以来,至赵王迁被虏为止,赵国曾发生过九次震撼性的兵变。
(赵国世系表)
原因嘛,一则赵国北面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接壤,文化、经济交流频繁,同时还面临着强邻四环的局面,这样也养成了赵国雄健剽悍,尚武的习性。其次赵国始终未能在*上,进行彻底地改革。赵武灵王高祖赵烈侯时期,相国公仲连曾“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到赵武灵王时期,一般认为其主导的“胡服骑射”,更多是在军事领域的改革。
如此,赵国宗室在赵国*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远的如赵敬侯元年,即赵敬侯继位不久,其堂兄弟公子朝便起兵叛乱;失败后,又勾结魏国进攻邯郸。赵武灵王时期,被废的公子章与田不礼,密谋刺杀赵惠文王。
尽管两次的叛乱都未遂,但也表明了赵国宗室的力量强大,这一局面也延续到了赵孝成王赵丹时期。赵孝成王即位之初,是由母亲赵太后临朝听政,若放在现代,此时的赵丹属于*民事行为能力人,还不能完全识别自己行为的后果,需要母亲的保驾护航;具体政务的处理,自然要仰仗两位叔叔平原君赵胜和平阳君赵豹。
其中平原君赵胜虽位列“战国四公子”,但实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不仅对于时局缺乏正确的预判,先是赵孝成王即位元年,公元前265年,燕国进攻赵国,平原君竟然建议赵丹将“济东令卢、高唐、平原陵地封邑市五十七”割让给齐国,换取田单领兵拒燕,直接打脸赵奢、廉颇这些名将,结果仅仅得到了中阳等三座小城,偷鸡不成蚀把米。
或许出于弥补上述产生的“亏空”,面对冯亭献上的上党郡十七城之时,平原君力主赵丹接受。没想到的是,平原君只顾及眼前,没有想好后续怎么应对秦国,将赵国拖进了战争的漩涡,致使赵国在长平之战元气大伤,可谓是利令智昏。
平原君赵胜为国家推荐人才方面,也是乏善可陈,可以说很缺乏“识人之明”。一个是赵国名将赵奢,虽说是平原君推荐的,却是被动“推荐”的。赵奢原为田吏,主要负责收田租。面对平原君赵胜家仆抗法拒缴时,赵奢坚持了严格执法,依律处决了这些家仆,也惹怒了平原君,赵胜准备将赵奢处斩。赵奢面对赵国的宗室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上了一“课”。平原君无地自容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马上待赵奢如上宾,不久后又将其推荐给赵王。
(赵奢)
另外一个是毛遂。长平之战结束后,范睢为防止功劳旁落,便劝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而后赵王却出尔反尔,惹怒了秦国,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9年,派出王陵伐赵,史称“邯郸之战”。
此时的赵国元气大伤,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国,需要选择20位门客,挑来挑去也只有19位。毛遂再也沉不住气了,举荐了自己。或许是门客众多,三年了,平原君竟然对毛遂没什么印象,由此推断其没什么才能。毛遂据理力争,顺着平原君的话,说我要是早在囊中,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
由此可见,毛遂可能是个被动内向的人,三年时间里面,不太会主动创造显露才能的机会。在赵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外部压力之下,缺乏“识人之明”的平原君,被动“寻获”,被动内向的毛遂,着实不容易。搭上前往楚国“末班车”的毛遂,眼见谈判不顺利,果断上前,在其大义凛然的义正辞严下,说服了楚王派兵援救,从而使得赵国,避免了灭顶之灾。
(毛遂自荐)
眼见赵国元气大伤,弱小的燕国是耗子腰里别把*——有了攻打赵国的心思。毛遂出使楚国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军栗腹领兵大举进攻赵国。可能在心中,对毛遂在楚国震慑楚王的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平原君对于赵国的名将们选择性无视,将毛遂看作是全能型人才,不仅是出使别国的外交人才,而且还能统兵打仗。
在没有知会的情况下,平原君力荐毛遂担任赵国的主帅。估计毛遂获悉后,首先是死的心都有了,接着其向赵孝成王陈述:其不能担任主帅的理由,不是怕死,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逞三寸不烂之舌,我是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却实在非我所长,岂敢以国家之安危,来证明我的不才之处。
所谓亲不间疏,赵孝成王还是听从了叔叔的意见,命毛遂担任赵军主帅。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便抽出了佩剑,寒光一闪抹了脖子。
一般认为,赵武灵王是兴业之主,赵惠文王是守业之主,赵孝成王是毁业之主。但平原君也要负上很大的责任,其所作所为是在不断给赵国挖“坑”;其与赵孝成王这对叔侄组合,可谓是“盲人骑瞎马”, 平原君是那匹瞎马。正是在这对叔侄的“领导”下,毛遂成为了夜空中,那颗转瞬即逝的流星,虽耀眼,却很短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7:42
春秋时期,毛遂在平原君赵胜当了三年食客,默默无闻。当时秦国包围邯郸,赵希望楚国出兵救他。平原君奉命传达。平原君想从他的大餐车中挑选20个人陪他,但只有19个人被选中。毛遂向平原君自荐说:“毛遂(我)听说朱先生要去楚国签订‘*成纵’之约,同意带二十食客到门下去,不许往外看。还是少了一个人,希望王先生从人数(我)开始!”为什么《自荐》里的小伙子最后会自杀?
经过仔细调查,平原君接受了毛遂。毛遂没有辜负他的使命。他以自己的机智和无与伦比的口才,说服楚王与赵结盟,共同对抗秦国。毛遂闻名于世。如果“自荐”的故事只停留在这个地方,那无疑是非常美好的,让人感到温暖,但不幸的是,这个故事还有另一半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志愿不久,燕派了一个将军与栗子肚子攻击赵,而赵之间的战争与中国停止。谁负责迎敌?赵王立刻想到了自己刚刚取得的年轻成就。知道这一点,毛遂赶到王召,要求他不要任命自己为总司令。毛遂说:我不怕死,但是我太虚弱了,不能接受这份工作。我可以当马前卒,但不能当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然而,不管毛遂多么不情愿,王召坚持任命他为总司令。虽然带头努力,但他的军队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经过一场灾难性的战争,觉得自己没有脸再见到赵人,于是避开所有人,去山林拔刀自杀。
为什么《自荐》里的小伙子最后会自杀?
毛遂的悲剧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没有*野心,不想获得*厚禄;他有自知之明,就是知道“羞耻”,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王召才是毛遂人生悲剧的真正责任人。具体来说,就是王召对“羞耻”的无知。
王召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不懂善用人。毛遂在说服别人做某事方面有雄辩的口才和机智。派这样的人去做外交工作,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但是领导一支军队,除了口才,还要熟悉对方的军事实力,懂得各种兵法。但是王召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好一件事,就能做好其他的事。结果,毛遂被派到一个他不适合或不感兴趣的职位。
第二,他不知道如何选择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选择一个比毛遂更适合做军事指挥官的人当然不难,但是王召只相信身边的人,只愿意重用身边的人,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能担当重任的人,王召他眼里没有他;赵灿国王信任的人民没有承担起这个大责任。
第三,他不能听不同的意见。当王召一伙有意提拔毛遂为统帅时,毛遂诚恳地说明了自己的缺点,希望王召再选一个智者。如果王召不是如此刚愎自用,盲目相信个人判断,而是能像毛遂那样及时“羞辱”和反省自己的行为,他完全有机会换上一个合适的军事指挥官,以避免后来的悲剧结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7:42
毛遂自荐给平原君,出使楚国,促成了楚国与赵国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别赏识。第二年,燕军进犯赵国,平原君举荐毛遂率军出征,在昌都一战中全军覆灭,毛遂自刎。因为毛遂只是跟外交人才,并非军事人才,所以结局悲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7:43
因为毛遂是一个改革派,在古代,改革就是在找死,因为触碰了太多贵族的利益,所以毛遂才会结局那么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7:43
我个人觉得他之所以结局会这么惨,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性格原因,他比较刚愎自用,自己太过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