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流星雨里,上官说的奥肯法则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0:5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5
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奥肯的原始论文,Okun,A.M. (1962) ‘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它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基本工具,但是直接形式的奥肯法则在中国并不成立,一般人将之归于中国的失业数据统计不准确,从而需要利用奥肯法则与菲利普斯曲线对之进行变形而间接研究。由于对奥肯法则理解得不准确,导致在变形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这种理解错误不仅初学者容易犯,这种错误在中国经济学界都是很严重的,包括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并且可以说到现在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下面我说明为什么*高鸿业与吴汉洪的两种解释是正确的,也是等价的,而江财何建春的解释是错误的。
奥肯法则本质上是一个经验法则,而且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最为有用的经验法则之一,但也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生产函数出发:Y=aN,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劳动生产率,N表示就业人数。用带时间t下标表示实际值,而用带n下标表示潜在值。并用L表示全部劳动力,U表示失业人数,并有N=L-U,将之代入生产函数,有:Y=a(L-U),实际值产出除以潜在产出得:Yt/Yn=at(Lt-Ut)/[at(Lt-Un)]=(1-ut)/(1-un),两边同时减去1,得:(Yt-Yn)/Yn=-[1/(1-un)](ut-un),其中ut=Ut/Lt,un=Un/Lt,分别表示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通常在短期假定un是一个常数,而且1/(1-un)接近于1,因此可得:(Yt-Yn)/Yn=-(ut-un),但是由于现实中失业的变化并不是与产出的变化完全一一对应(对此可参见布兰查德的详细说明),由于奥肯法则是一个经验法则,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系数不可能是1,而是估计的结果。因此奥肯法则的准确形式应该是:ut-un=-β[(Yt-Yn)/Yn],其中β>0。因此:“奥肯定律: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约3%”对的。即β=1/3,这是针对美国的情况,其实各国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则更值得深入研究,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明显。
另外一个解释:
假定un是常数,Yn是变量,对ut-un=-β[(Yt-Yn)/Yn]求时间的微分,得:△ut=-β(Yt/Yn)(△Yt/Yt-△Yn/Yn),其中△表示差分符号,比如△ut=ut-u(t-1),△Yt/Yt即是实际增长率,△Yn/Yn即为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表示由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增长率,在短期通常也假定为一个常数,比如3%。这是就吴汉洪的解释,即“失业率变动=-1/2(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即当实际GDP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不过认为β=1/2。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5
奥肯法则本质上是一个经验法则,而且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最为有用的经验法则之一,但也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生产函数出发:Y=aN,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劳动生产率,N表示就业人数。用带时间t下标表示实际值,而用带n下标表示潜在值。并用L表示全部劳动力,U表示失业人数,并有N=L-U,将之代入生产函数,有:Y=a(L-U),实际值产出除以潜在产出得:Yt/Yn=at(Lt-Ut)/[at(Lt-Un)]=(1-ut)/(1-un),两边同时减去1,得:(Yt-Yn)/Yn=-[1/(1-un)](ut-un),其中ut=Ut/Lt,un=Un/Lt,分别表示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通常在短期假定un是一个常数,而且1/(1-un)接近于1,因此可得:(Yt-Yn)/Yn=-(ut-un),但是由于现实中失业的变化并不是与产出的变化完全一一对应(对此可参见布兰查德的详细说明),由于奥肯法则是一个经验法则,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系数不可能是1,而是估计的结果。因此奥肯法则的准确形式应该是:ut-un=-β[(Yt-Yn)/Yn],其中β>0。因此:“奥肯定律: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约3%”对的。即β=1/3,这是针对美国的情况,其实各国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则更值得深入研究,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明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5
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奥肯的原始论文,Okun,A.M. (1962) ‘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它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基本工具,但是直接形式的奥肯法则在中国并不成立,一般人将之归于中国的失业数据统计不准确,从而需要利用奥肯法则与菲利普斯曲线对之进行变形而间接研究。由于对奥肯法则理解得不准确,导致在变形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这种理解错误不仅初学者容易犯,这种错误在中国经济学界都是很严重的,包括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并且可以说到现在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下面我说明为什么*高鸿业与吴汉洪的两种解释是正确的,也是等价的,而江财何建春的解释是错误的。
奥肯法则本质上是一个经验法则,而且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最为有用的经验法则之一,但也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生产函数出发:Y=aN,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劳动生产率,N表示就业人数。用带时间t下标表示实际值,而用带n下标表示潜在值。并用L表示全部劳动力,U表示失业人数,并有N=L-U,将之代入生产函数,有:Y=a(L-U),实际值产出除以潜在产出得:Yt/Yn=at(Lt-Ut)/[at(Lt-Un)]=(1-ut)/(1-un),两边同时减去1,得:(Yt-Yn)/Yn=-[1/(1-un)](ut-un),其中ut=Ut/Lt,un=Un/Lt,分别表示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通常在短期假定un是一个常数,而且1/(1-un)接近于1,因此可得:(Yt-Yn)/Yn=-(ut-un),但是由于现实中失业的变化并不是与产出的变化完全一一对应(对此可参见布兰查德的详细说明),由于奥肯法则是一个经验法则,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系数不可能是1,而是估计的结果。因此奥肯法则的准确形式应该是:ut-un=-β[(Yt-Yn)/Yn],其中β>0。因此:“奥肯定律: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约3%”对的。即β=1/3,这是针对美国的情况,其实各国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则更值得深入研究,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明显。
另外一个解释:
假定un是常数,Yn是变量,对ut-un=-β[(Yt-Yn)/Yn]求时间的微分,得:△ut=-β(Yt/Yn)(△Yt/Yt-△Yn/Yn),其中△表示差分符号,比如△ut=ut-u(t-1),△Yt/Yt即是实际增长率,△Yn/Yn即为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表示由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增长率,在短期通常也假定为一个常数,比如3%。这是就吴汉洪的解释,即“失业率变动=-1/2(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即当实际GDP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不过认为β=1/2。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5
奥肯法则本质上是一个经验法则,而且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最为有用的经验法则之一,但也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生产函数出发:Y=aN,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劳动生产率,N表示就业人数。用带时间t下标表示实际值,而用带n下标表示潜在值。并用L表示全部劳动力,U表示失业人数,并有N=L-U,将之代入生产函数,有:Y=a(L-U),实际值产出除以潜在产出得:Yt/Yn=at(Lt-Ut)/[at(Lt-Un)]=(1-ut)/(1-un),两边同时减去1,得:(Yt-Yn)/Yn=-[1/(1-un)](ut-un),其中ut=Ut/Lt,un=Un/Lt,分别表示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通常在短期假定un是一个常数,而且1/(1-un)接近于1,因此可得:(Yt-Yn)/Yn=-(ut-un),但是由于现实中失业的变化并不是与产出的变化完全一一对应(对此可参见布兰查德的详细说明),由于奥肯法则是一个经验法则,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系数不可能是1,而是估计的结果。因此奥肯法则的准确形式应该是:ut-un=-β[(Yt-Yn)/Yn],其中β>0。因此:“奥肯定律: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约3%”对的。即β=1/3,这是针对美国的情况,其实各国是很不相同的,在中国则更值得深入研究,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明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6
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6
举几个例子(相信这个看了之后,你绝对理解):布里丹毛驴困境
布里丹是欧洲14世纪的哲学家,他曾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位哲学家养了一头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吃那一堆更好呢?它在两堆草之间走来走去,最终在无所适从中饿死了。后来有人把这种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困境”。
面临选择时,每个人都希望作出最隹决策,因此会反复权衡利弊,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机会稍纵即逝,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如果犹豫不决,最终可能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况且,生活中没有“如果”,很难判断你作出另外一个选择就一定会有比现在更好的结果。所以,面临选择时,恐怕我们只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和想象力,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并且,选择了就应该无怨无悔,就如那句广告词:我选择,我喜欢。
小数定律
概率统计学中有一个“大数定律”,通俗地讲,就是观察某个事件的样本足够多,研究得到的参数就将无限接近事件本身的真实特征。相应地,样本越少,离真实的结果可能就越远。例如,统计了一个国家的10个人,平均身高1.9米,马上得出结论说这个国家的人都很高,是不严谨的。但是,“大数定律”在生活中却常常失效,人们运用的更多的是“小数定律”,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知道的少数例子来推测如下结论。比如,某人到北京出差,恰巧碰到一个“黑心”的出租车司机,被宰了50元,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倾向于认为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黑”,尽管大脑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心里就是抹不去这个疙瘩。
小数定律来源于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容易形成概念并难以改变。但小数定律是建立在感性上的经验主义,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如果在作出重大选择时遵行小数定律,如看到身边一些人的婚姻不幸福,就对婚姻失去信心,这样就可能毁掉自己的人生。
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名叫丹尼斯。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高雅华贵的睡袍,丹尼斯非常喜欢。当他在家中穿上这件睡袍时,总觉得家具的风格非常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家里的旧东西全部更新了。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施罗尔把丹尼斯的经历概括为“配套效应”,指人们拥有了一件新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配套效应有时是一种发展的动因,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比如,企业生产线上要引进一项新枝术,工人进行配套改进。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配套,而不讲究活学活用和因地制宜,就会被“睡袍”胁迫,陷进形式主义的窠臼中,结果,“为了一棵大树而放弃了整个森林”。
鳄鱼法则
交易中永远没有确定性是证券市场最根本的特征,当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时,应及时中止交易而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有存任何侥幸,这是证券交易中的一项基本法则- -止损。投资界称之为“鳄鱼法则”,这源自鳄鱼的吞噬方式:当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时,它会等待你挣扎,如果你试图用手臂拨出脚,它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臂。你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所以,当鳄鱼咬住脚时,唯一生存的机会便是牺牲一只脚!
投资交易其实也有如鳄鱼般残酷的一面,每天都有人被它吞没或黯然消失。然而,止损做起来却非常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断手臂的勇气和魄力的,止损是对人性贪婪和侥幸弱点血淋淋的挑战。在证券交易中,止损远比盈利重要,因为任何时候保本都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学会止损,及时放弃,保存力量给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证券交易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吃蛋原理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有三种消费方案可选择:(1.)坚持一天吃一个鸡蛋。(2)把鸡也杀了吃掉。(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这样坚持下去,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
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种方案不注重积累,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种方案是只重视消费,不顾积累的*,采用这种方案只能是死路一条;唯有第三种方案,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达到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生活质量才会有大的改善和提高。可见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使积累的最低限度是保证生产规模的扩大,最高限度是保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搏傻理论
为什么有人明知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并不高,而仍愿意花高价买下?因为他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买走这件艺术品。这就是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的“博傻理论”,也叫笨蛋理论。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
投资股票就是参与一个博傻游戏。股票的真实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利润,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其真实价值何在,投资者仍然会购买,是因为他们相信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烫手山芋”。博傻能够赢利的前提是对大众心理的判断。股市里总是弥漫着投机气氛,相当多的投机者并不理性,有时甚至是疯狂*,这就给博傻带来了操作的基础。博傻恰恰是非理性市场中的理性行为。不过,要参与博傻,除了对市场中的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外,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更重要。因为游戏总是有输有赢,如果没有一个更大笨蛋来做“下家”,那么你自己只好成为那个最大的笨蛋 。
奥肯法则
不管在哪个社会,失业的代价都是高昂的,失业在经济上的最大代价就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发现,这一发现被称作“奥肯法则”。该法则说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呈反方向的比例变化。高增长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则会提高失业率。奥肯认为,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5,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左右,同时还要拿出2.5%的GDP去养活新增加的失业者。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奥肯法则都显示出了令人吃惊的正确性。但是,奥肯法则中国则显得当不那么灵。近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但没有带来高就业,这种现象值得研究探讨。
边际效用递减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曾提出一个有关享乐的法则: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由此变出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是增量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能增加的满足。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接过便吃了。总统又拿出了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了。没料到,紧接着又来了第三块,记者大倒胃口,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当总统制如此,吃东西如此,赚钱也是这样,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取的幸福越少。而当钱在富人那里的边际效用递减的时候,就需要税收、慈善这样的调节手段,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富人依然是富人,不会伤筋动骨,但社会经济福利却由于穷人收入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边际效用递加。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持续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某些广告为吸引消费者眼球,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中不断插播同一内容的广告,或者是在各地电视台各个时间段投放内容相同、创意平庸的广告,这种密集的、狂轰烂炸的宣传策略,极易使人厌烦。一部电视剧收视率高,马上就会出现第二部、第三部,质量粗糙低劣,使*失所望。中国人最讲究度,凡事讲究见好就收,否则就容易适得其反。
坠机理论
管理学中的“坠机理论”是指:一个组织不能过于依赖领导人,而是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避免因领导人突然“坠机”而导致组织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中,甚至出现“坠机”的情况。
今天的中国企业,也处在企业家个人独领*的时代,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任正非等“商业领袖”的形象已经家喻户晓。有人说,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家个人的风格和选择,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走向。
然而,过于强调领导人个人的才能、魅力和声誉是危险的。一家公司的成长,掌舵人固然重要,但公司要获得长期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又切合公司成长的制度及动作方式。当代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说:“我们也许需要了不起的空想家来创造了不起的组织,但一旦组织被建起来了,我们就不再需要英雄”,因为“英雄崇拜阻止我们的思考”。
懂了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6
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6
举几个例子(相信这个看了之后,你绝对理解):布里丹毛驴困境
布里丹是欧洲14世纪的哲学家,他曾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位哲学家养了一头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吃那一堆更好呢?它在两堆草之间走来走去,最终在无所适从中饿死了。后来有人把这种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困境”。
面临选择时,每个人都希望作出最隹决策,因此会反复权衡利弊,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机会稍纵即逝,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如果犹豫不决,最终可能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况且,生活中没有“如果”,很难判断你作出另外一个选择就一定会有比现在更好的结果。所以,面临选择时,恐怕我们只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和想象力,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并且,选择了就应该无怨无悔,就如那句广告词:我选择,我喜欢。
小数定律
概率统计学中有一个“大数定律”,通俗地讲,就是观察某个事件的样本足够多,研究得到的参数就将无限接近事件本身的真实特征。相应地,样本越少,离真实的结果可能就越远。例如,统计了一个国家的10个人,平均身高1.9米,马上得出结论说这个国家的人都很高,是不严谨的。但是,“大数定律”在生活中却常常失效,人们运用的更多的是“小数定律”,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知道的少数例子来推测如下结论。比如,某人到北京出差,恰巧碰到一个“黑心”的出租车司机,被宰了50元,那么这个人往往会倾向于认为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黑”,尽管大脑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心里就是抹不去这个疙瘩。
小数定律来源于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容易形成概念并难以改变。但小数定律是建立在感性上的经验主义,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如果在作出重大选择时遵行小数定律,如看到身边一些人的婚姻不幸福,就对婚姻失去信心,这样就可能毁掉自己的人生。
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名叫丹尼斯。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高雅华贵的睡袍,丹尼斯非常喜欢。当他在家中穿上这件睡袍时,总觉得家具的风格非常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家里的旧东西全部更新了。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施罗尔把丹尼斯的经历概括为“配套效应”,指人们拥有了一件新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配套效应有时是一种发展的动因,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比如,企业生产线上要引进一项新枝术,工人进行配套改进。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配套,而不讲究活学活用和因地制宜,就会被“睡袍”胁迫,陷进形式主义的窠臼中,结果,“为了一棵大树而放弃了整个森林”。
鳄鱼法则
交易中永远没有确定性是证券市场最根本的特征,当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时,应及时中止交易而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有存任何侥幸,这是证券交易中的一项基本法则- -止损。投资界称之为“鳄鱼法则”,这源自鳄鱼的吞噬方式:当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时,它会等待你挣扎,如果你试图用手臂拨出脚,它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臂。你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所以,当鳄鱼咬住脚时,唯一生存的机会便是牺牲一只脚!
投资交易其实也有如鳄鱼般残酷的一面,每天都有人被它吞没或黯然消失。然而,止损做起来却非常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断手臂的勇气和魄力的,止损是对人性贪婪和侥幸弱点血淋淋的挑战。在证券交易中,止损远比盈利重要,因为任何时候保本都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学会止损,及时放弃,保存力量给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证券交易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吃蛋原理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有三种消费方案可选择:(1.)坚持一天吃一个鸡蛋。(2)把鸡也杀了吃掉。(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这样坚持下去,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
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种方案不注重积累,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种方案是只重视消费,不顾积累的*,采用这种方案只能是死路一条;唯有第三种方案,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达到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生活质量才会有大的改善和提高。可见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使积累的最低限度是保证生产规模的扩大,最高限度是保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搏傻理论
为什么有人明知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并不高,而仍愿意花高价买下?因为他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买走这件艺术品。这就是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的“博傻理论”,也叫笨蛋理论。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
投资股票就是参与一个博傻游戏。股票的真实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利润,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其真实价值何在,投资者仍然会购买,是因为他们相信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烫手山芋”。博傻能够赢利的前提是对大众心理的判断。股市里总是弥漫着投机气氛,相当多的投机者并不理性,有时甚至是疯狂*,这就给博傻带来了操作的基础。博傻恰恰是非理性市场中的理性行为。不过,要参与博傻,除了对市场中的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外,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更重要。因为游戏总是有输有赢,如果没有一个更大笨蛋来做“下家”,那么你自己只好成为那个最大的笨蛋 。
奥肯法则
不管在哪个社会,失业的代价都是高昂的,失业在经济上的最大代价就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发现,这一发现被称作“奥肯法则”。该法则说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呈反方向的比例变化。高增长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则会提高失业率。奥肯认为,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5,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左右,同时还要拿出2.5%的GDP去养活新增加的失业者。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奥肯法则都显示出了令人吃惊的正确性。但是,奥肯法则中国则显得当不那么灵。近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但没有带来高就业,这种现象值得研究探讨。
边际效用递减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曾提出一个有关享乐的法则: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由此变出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是增量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能增加的满足。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接过便吃了。总统又拿出了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了。没料到,紧接着又来了第三块,记者大倒胃口,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当总统制如此,吃东西如此,赚钱也是这样,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取的幸福越少。而当钱在富人那里的边际效用递减的时候,就需要税收、慈善这样的调节手段,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富人依然是富人,不会伤筋动骨,但社会经济福利却由于穷人收入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边际效用递加。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持续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某些广告为吸引消费者眼球,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中不断插播同一内容的广告,或者是在各地电视台各个时间段投放内容相同、创意平庸的广告,这种密集的、狂轰烂炸的宣传策略,极易使人厌烦。一部电视剧收视率高,马上就会出现第二部、第三部,质量粗糙低劣,使*失所望。中国人最讲究度,凡事讲究见好就收,否则就容易适得其反。
坠机理论
管理学中的“坠机理论”是指:一个组织不能过于依赖领导人,而是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避免因领导人突然“坠机”而导致组织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中,甚至出现“坠机”的情况。
今天的中国企业,也处在企业家个人独领*的时代,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任正非等“商业领袖”的形象已经家喻户晓。有人说,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家个人的风格和选择,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走向。
然而,过于强调领导人个人的才能、魅力和声誉是危险的。一家公司的成长,掌舵人固然重要,但公司要获得长期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又切合公司成长的制度及动作方式。当代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说:“我们也许需要了不起的空想家来创造了不起的组织,但一旦组织被建起来了,我们就不再需要英雄”,因为“英雄崇拜阻止我们的思考”。
懂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