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题目:问题产生心理还是心理产生问题。我是四辩,要怎么总结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8:0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30
以ABC理论为基础吧(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
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事
信念 B(belief) 观念、想法
行为后果C(consequence) 行为结果 (情绪产生行为)
事件(A)不能直接产生情绪(常见误区:“这事是这样的,我能没有情绪吗?”),观念想法(B)才直接产生出情绪或行为结果(C)。
例如1:同样的环境(泛指A) -- 深夜、旷野、寒风、一个人独行
不同情绪结果(C) -- 有人会战栗惊恐、害怕得要命;有人会欣赏夜空繁星,赞叹星空的美丽;
面对同一事物(A),是由观念想法(B)的差异,直接导致的情绪及行为结果的不同。
例如2:一位老妇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阳伞的,二女儿嫁给卖雨靴的,从此中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原因是在天阴下雨时,她就开始为大女儿发愁,怕没人买阳伞,而天晴为二女儿发愁,生怕没人买雨靴……,邻里得知老妇人的困扰后劝慰劝老人,下雨时想这下二女儿有生意做了,到晴天想大女儿的伞应该有人买了,就这样老人心情豁然开朗,再也不为女儿发愁了!
面对同一事物(A),是由观念想法(B)的差异,直接导致的情绪及行为结果的不同。、
按以上理论,表面上可以推论为“心理产生问题”,再进一步以事情(问题)是否是客观存在为依据强化论点。
例如3,可以用“担心”来举例,因为,担心的未来事情并非是当下实际存在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当下并非客观存在的事情,依然可以产生情绪及形影的行为结果,所以……;
例如4,也可以做梦醒来后举例,由梦境引发的,害怕担心的行为及行为结果(问题),或是认为运气好可以买彩票了(行为结果或问题);
例如5,阴谋或计划
利用以上理论及举例来进一步锁定该论点。重点:讨论“问题是否一定是客观存在的”!
反方在此论点下:或许徒劳地拼死抵抗,又或许只能将焦点锁定在“问题心理”导致问题存在,即“有问题的心理”(问题产生心理)不断制造更多的问题。
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
信念B(belief) 在此可视为 “问题心理” --> “有问题的心理”(问题产生心理)
行为后果C(consequence) 在此可视为 “另一个问题”
强调心理是否是“有问题的”(会更接近考官最后的综合答案,但如果是这样就输了,毕竟无论心理是否有问题,例如精神病或梦想家,都可能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心理产生问题”)。
总结:依据这一理论,其实仅是将事件等同于问题,进而依据事物事物是否客观存在为标准,直接将问题也锁定在是否客观存在这个标准上了,后面关于梦境的举例也是围绕此展开。即把概念置换了,将战车锁定在“是否客观存在”这一标准上了(而非“问题”)。
关于“问题产生心理”比较易于理解和说明(观念的功用是用来判别信息的,可将信息视为“问题”,即没有信息或问题是启动不了观念的,观念就是心理活动;驳斥该逻辑的方式:“斯格托马”效应,即面对信息是存在盲点的,即心理或生理上无意排斥了部分信息,导致即使是眼前的事物,也无法说出全部细节,例如对方服装有几颗纽扣?,最终再次回到“心理产生问题”的轨迹上来),在此就不再赘言了。
希望以上的结果能对你有所帮助。
另,关于“斯格托马”效应可百度搜索一下,关于ABC理论可进一步参考 http://ke.baidu.com/view/734749.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30
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能孤立来看,世界上矛盾问题无处不在,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是附着于人的,因此问题需要人来处理,人处理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与结果,而反过来不同的结果又会做用于心理,此时的心理变化又会作用于问题,使结果发生变化。追问能不能具体点啊 还是不太明白啊
追答打字还真不好解释。
总之是一个问题与心理是互相做用的,问题对心理产生影响,而心理反过来又会让人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产生影响,
我认为无论是问题还是心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而问题与心理互相作用,导致其产生的结果会不同。
打字说太绕了,希望你能看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30
如同 生理病 与心理病。
环境影响→心里烦躁→身体不适
环境影响→身体不爽→心里烦躁
一旦促成循环,将是恶性循环,或者治疗生理,或者治疗心里。
此处生理病,心理病不包含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