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7: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5:22
在封建社会时代,变法者或后代,皆没有好下场。商鞅,本名叫公孙鞅,也叫卫鞅,因为封地在商邑,所以也叫商鞅。
起初,积贫积弱的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之下,开始变得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最强国家,为后来的一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赢驷继位,谓秦惠文王。商鞅失去秦孝公这个最强保护伞,被秦国贵族联合诬告其谋反,只得逃亡到封地,并召集一些手下抵抗来追击的秦军,被擒杀后,再被车裂。
按理说,商鞅于秦国有大功,不该被赢驷处死才对。很费解对吧,只要往仔细一想就明白了。
商鞅的改革,是彻底性,全民性的。他从每一个秦人到士大夫,到君王。都制定了三等约束和权力。第三等法:普通秦人,必须守法。第二等信和法:士大夫贵族阶层,必须重信守法,不徇私。第三等权:君主,必须重权不徇私。如此才能天下安定。
变法中,想国家强大,人人参与改革,就得打破阶级*。
于是,第一次变法时,在秦国,掀起一轮权力洗牌,把权力从一小簇旧贵族世家的手中抢过来,分配给底层秦人。废除世卿世禄制,确立军功爵制。
简单的举个例子,一个村子,世世代代都是老村长传位给他儿子,成为新村长的。并且,可以继承老村长之前得到的那些国家赏赐的封地,税收等。但是,军功爵制,就把这种规矩改了,任何普通秦人和旧贵族,必须通过军功,才能坐上村长的位子,也才能得到封地及其税收的利益。
第二次变法时,废除了旧贵族们祖宗留下的原有封地——井田制,被改成郡县制,收归国家所有。这一招相当于固定家产充公。而贵族世家们之所以能生活无忧,人前显贵,就是靠继承先人传下的爵位和封地等家产。而商鞅正是要把他们这种优越的特权和家产都剥去,怪不得旧贵族们恨不能吃了商鞅。
作为秦国最大的贵族——秦王,对商鞅是怎么看的呢?毫无疑问,秦孝公对商鞅是感激与无限信任的,恨不得分他半壁江山,事实也的确差不多。秦孝公把军权、政权都放给了商鞅,还把他封为商君,给了商邑作为封地。
但是,秦孝公的儿子赢驷,对商鞅的态度,却不怎么友好了。赢驷年少时,因为犯了法,按新法律是要被执行惩罚的。因为赢驷是太子,刑不加身。所以刑罚转移到了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老师公孙贾身上。
第二次变法时,废除了旧贵族们祖宗留下的原有封地——井田制,被改成郡县制,收归国家所有。这一招相当于固定家产充公。而贵族世家们之所以能生活无忧,人前显贵,就是靠继承先人传下的爵位和封地等家产。而商鞅正是要把他们这种优越的特权和家产都剥去,怪不得旧贵族们恨不能吃了商鞅。
商鞅的两次变法,从权力到财产,主要都是在割旧贵族的肉。于是,割出了公子虔、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派政敌。
作为秦国最大的贵族——秦王,对商鞅是怎么看的呢?毫无疑问,秦孝公对商鞅是感激与无限信任的,恨不得分他半壁江山,事实也的确差不多。秦孝公把军权、政权都放给了商鞅,还把他封为商君,给了商邑作为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