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人为什么都不穿绫罗绸缎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7: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41
绸缎的衣服穿着是好,但是一出汗沾在身上感觉很微妙=-=
然后古代所谓布衣是麻布的(其实麻布属于耐磨耐那啥还很吸汗的,不过古人的麻布很粗,不是现在那种细亚麻布)真的棉布也很牛的,在唐朝的时候,初唐直接没有,那会儿棉布是高昌特产,高昌国王鞠文泰都把棉布当极好的料子穿,那会儿叫白叠布。灭了高昌之后中原才有,一开始也少,后来才慢慢多起来的。
再说好看,现在的面料么靠身的追求舒适,什么纯棉、莱卡、莫代尔,其实在舒适感上来说,绸缎也不会比它们更好;外面的追求好看挺括,*呢和另外一种布(当时出COS的时候我去买过,比*呢要好但是也要贵,叫什么来着我给忘了,我当时也就听个声音,裁缝姐姐的普通话也不算特别准)在塑型上完胜绸缎。而且无论这些料子怎么贵,也贵不过绸缎,物美价廉有什么不好?
还有一个问题,绸缎这玩意挺重的,夏天穿着上面说了,一出汗就沾身上,古代老百姓不穿,一则是真的贵,二则是不适合需要劳动流汗时穿着(而且不耐磨啊!)。冬天穿的话,里三层外三层都是绸缎可重了!现在冬天的衣服,追求的是保暖的同时轻且薄,这个要求不是绸缎能满足的。
古代丝织业发达,许多丝织技术已经失传,当时是有很轻的丝织品的,轻罗就是唐代的丝织品,唐人不喜欢穿绸缎因为嫌它重,有条件的都喜欢穿轻罗。但是现代这种丝织工艺已经失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41
我就想到哪说道哪吧,可能不够准确和完整。
即使在古代,绫罗绸缎也是少数人穿戴,大众服饰和今天差不多,以棉和麻为主。鸦片战争过后,西方势力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各种工业产品,严重的冲击了国内以手工作坊为主体的生产方式。西方的服装在款式上更加适合当时(现在)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民族的传统服饰便在近100多年中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服装的演变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生产方式、生活节奏、活动方式、教育、社会制度、甚至建筑与文艺都是影响服装的外在因素。
同时,服装生产本身的进化是关键因素,机器代替手工、工作方式的变化、运输的便利等等都一步步的将我们的传统服饰打压,而这些变化又主要体现在男装的变化,女性的服饰在男性社会为主导的基础上,保守的延续着。
在文化层面,北洋*建立以后,大张旗鼓的推行了新文化运动,这也对传统服饰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文化层面的震动带动的是思想成面得潜移默化。中国的崇洋媚外心里也开始萌芽了,长袍马褂、官衣号坎甚至汉装旗袍都被视为落后的、落伍的。
到了近代,史无前例的破坏运动,给不仅传统服饰方面,而是所有中华文化致命一击。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欣赏我们过去自己孕育出的传统服饰,甚至无法理解。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瘸一拐的走到今天,西方事物可望而不可求,而我们自己的东西又丢得一塌糊涂的现状在我们日常穿着上的体现。
我们所说的绫罗绸缎已经是一个完全概念化的符号了,完全不了解、不知道、也买不到。它干脆就不存在于你的生活当中,你又从何穿起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42
时代不同而已,现代人选择上多了,要求也就多了。不过夏天穿绸缎比较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应用,国际信息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服装市场。世界服装的潮流越来朝着“自由”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对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服装的实用性与美观性是服装界起源问题的症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42
太贵了 好的罗纱 你知道什么价格吗?还有就是 每一种 适用都不一样 罗纱 绫子 缎子 特别是缎子 好漂亮好漂亮 黄缎 就是用天然*织出来的 永不褪色 厚密 甚至于可以盛水 光亮 柔美 细腻 光线下折射出来的晕光 都好美好美 可惜 及其贵 及其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43
丝绸过于丝滑、柔软,不大好塑形,关键是不耐磨。要是当丝巾、披肩之类的还可以,一旦做成衣服就只有宽松飘逸一条路可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