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榫卯结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6:5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21:22
1、穿斗式 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 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干阑式: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为了避免贴地潮湿,使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防洪排涝,随形就势等原因.形成了一种上下两层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
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始见周代铜器,到汉代其特点已基本形成,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结构包括:斗:立方块上开是自口,位于下昂翘之间。升:立方块上开横向口,位于栱头上。昂:斜出的梁桁。栱:曲木如弓,与枋平行。翘:曲木如弓,与枋垂直,与栱相似。坐斗:斗之特殊类型,全攒斗拱最下之座托。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主要构件: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
.4、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5、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6、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仅设一根柱子。
7、倒座房:为外客厅及账房、门房;正厅为内客厅.
另外,倒座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如果说房屋的位置(尤其指朝向), 还是与正房相比较来讲, 正房是座北朝南,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倒座房", 也就是座南朝北啦.在北方的民俗中,倒座房是不吉利的表示.
E.1、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叫小额枋(宋称由额)。二者之间用垫板(宋称由额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的叫地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21:23
恩 是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着本在书上有的 淘宝买本很便宜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21:23
建议 买 “《营造法式》解读” 潘谷西写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21:24
中国古代建筑史,有这本书的,网上你可以搜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