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筑路兵有哪些感人事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8: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2:31
高原筑路兵 阿里军分区道路工兵连担负分区军交道路和边防巡逻道路的维修养护任务。十几年来,官兵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老*精神,叫响“有苦不叫苦,再苦不怕苦,苦中见精神,苦中建功业”的口号,在“生命禁区”的冰雪世界里,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累计新修边防公路214余公里,维修养护巡逻道路11000余公里,抢修毁坏桥梁80余座,为部队和国家节约经费450万元,用青春和生命筑起了一条条奉献之路,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国奉献之歌。有苦不怕苦,甘做高原铺路人
当兵苦,阿里当兵更苦,阿里的工兵更是苦中之苦。官兵们常年与雪山冰河为伍,与铁锹石字镐为伴。每年冰雪消融,大地化冻,官兵们就打起背包转战冰河达坂之间,开始为期六、七个月的施工生活。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野外,受紫外线照射和高原风的吹拂,一个施工季节下来,战士们脸上至少要脱掉4、5层皮。有时在冰河中施工,由于河床落差大,水流急,常被滚动的石头挤伤或擦伤,几乎每个官兵身上都有十几块伤疤。在海拔 5000米以上的冰达坂上,呆十几分钟就会发生严重的高山反应,许多官兵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头痛难忍,用背包带绑上也不解决问题,在极端恶劣环境中,超强度施工,许多官兵程度不同地血压升高,心室扩大,心肌缺血,脸色发紫,指甲塌陷,患上了胃病、关节炎、脱发、视力减退等高原性疾病,有五名战士患上了严重 高原心脏病,一名战士永远长眠在了阿里高原。
1994年7月,连队接到抢修格尔贡涧道路的任务,分区要求在9月1日前修通。官兵们到施工现场一看,正常年份河水只有30公分深,河面只有3米宽的河道,此时却波涛滚滚,吼声如雷,河面宽度达20多米,道路几乎全部被淹,远远超出了分区通报的情况。从山岗骑马过来的边防营营长廉恒久说:“出动分区全部兵力,没有三个月是修不通的。”情况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任务未变,为了不影响分区决心,连队每天施工达十六个小时,官兵们累的端着饭碗打瞌睡。派往分区拉给养的车辆原计划四天返回,可一直等到第六天也不见回来,当时蔬菜和清油已消耗完了,汽油也只剩下不足50公升。“一定是车辆在路上发生了故障,不能再等了。”连长把全连所有的汽油加进车里,带一名驾驶员往回赶,走了不足70公里,汽油耗尽了,连长带上两筒罐头,沿公路一直往回走,终于在小子达坂下找到了被困的生活车。只见停车处雨水将路基掏空,汽车左后轮和右前轮悬空,全部重量都落在了后桥上,一动不敢动。直到四天后分区派来牵引车,才将生活车救出。而此时,连队已经断油断菜一个多星期了。官兵们在紧张的施工之余,打毛刺煮稀饭,每天就靠稀饭和盐巴过日子。
1997年3月,连队受领修5400米的建热钦山口车辆巡逻道路的任务。4月5日进入施工点后,当时地表还有近30厘米的冻土层,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全靠人力施工,十字镐砸下去只能敲出一个白点,最后就用榔头和钢钎一点一点地往下敲。八磅大锤轮上几下,人就喘不过气来,憋的脸色发紫,重一点的引起呕吐仍至休克,热钦山口的气候相当恶劣,早晚气温都在零下10多度,中午大风刮得不停,一会还是晴空万里,过一会就是雪加冰雹,打得手脸生疼生疼。夜晚,成群的野狼围着帐篷长嗥,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劳累了一天的官兵很快进入梦乡,但一到下半夜大家都被冻醒了,都睁着眼睛,听着外面呼呼乱刮的寒风和时隐时现的狼嗥,大家冻得蜷着身子,连腿都不敢伸直,有的干脆两个挤在一块互相用体温取暖,好不容易到天亮,谁知放在床下的洗脸水已成了整块的冰。早晨洗不成脸,炊事班的面冻得发不起来,施工期间,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馒头。战士们靠着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7月初完成任务,被评为优良工程。在阿里军个特殊环境中,随时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险情,作为分区唯一的工兵分队,官兵们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今年一月份,分区接到求救电话,38台地方车辆被大雪围困在多玛沟,123名群众缺衣断粮,生命垂危。分区指示官兵连立即组成13人的突击队前去救援。突击队昼夜兼程,挖雪开道13个小时后终于赶到多玛沟。饥寒交迫的被困群众蜂涌而上,围住救援车:有的一个劲地拍打车门和车厢泣不成声,有的拉着官兵的衣袖跪倒在地,有的头埋在雪地里放声大哭,用各种方式表达再次获得生命的激动心情。虽然官兵风雨兼程280公里只啃了几包方便面,但群众得救了,那些累,那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1997年春节前一天,一名受了重伤的战士大小便失禁,如不及时送山下抢救将危及生命。连队驾驶员火兴全、祖小虎配合军医送病人下山。大年三十,全体官兵都在张罗着过年,而火兴全与祖小虎只带了一串鞭炮和几个罐头就出发了。春节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合家欢乐的日子,午夜十二点,他们在一望无涯、冰冷寂静的雪域里,打开罐头吃了一顿特殊的年夜饭。二人点燃了那两串鞭炮,响亮的爆声在群山之中孤独地回荡着,大家坐在一起,平时喜欢说笑的他们此时谁也没有说话,想起军营欢乐、祥和的节日景象,驾驶员和军医眼里都是泪花点点,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大家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爆放完了,接下来便是无尽的沉默、沉默。驾驶员实在忍不住了就把汽车启动着试图用马达声来驱赶那心中的寂寞和寒冷,这是怎样的一个除夕夜啊!苦中建功业,雪域荒原写人生
阿里高原是坚强者驰骋的舞台,只有强者才能在这千古荒原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机械手刘养进,1992年入伍,整整六年没有离开过阿里山。1998年7月,正准备出发抢修马阳达坂道路时,他接连收到三份“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他多么想回家看一看六年未见面的父亲,看一看故乡的山山水水。考虑到部队正执行“986”军事行动任务,战备物资急需运到什布奇边防连,作为骨干,他离队后势必会给施工造成影响,他默默地揣起电报,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施工中。马阳达坂常发生塌方和滚石,很多驾驶员都不敢开车。刘养进主动说“连长,大坂上人多了展不开,而且不安全,就留官兵一台推土机行了”。其余人员都转移到20公里以外的地雅村,只留他一个人在马阳达坂上施工。白天操作推土机,下班后还要做饭、维修机器。有一天,山岗边防连的几名官兵路过施工路段,发现一个穿迷彩服的人爬在小溪边一动不动,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当他们急匆匆地跑过去时,那人猛地从地上跳了起来,原来是全身油腻,满头大汗的刘养进。由于一个人单独施工,既是战斗员又是炊事员,为赶进度,没时间烧开水,在推土机上烤得实在受不了,就爬在小溪边喝水。
战士邹德光,在参加燕尾山改道工程时,在冰水中整整奋战四小时,直到累得吐血才被官兵强行拉上岸休息。今年,邹德光同战友拆地雅区木桥时,他被汹涌的河水卷入河心,幸亏抱住一根木头爬上岸。这位服役四年没有探过一次家的老战士,同其他官兵一样,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当工作组的领导在施工现场问他苦不苦时,他总是那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习惯了”。是啊,官兵们都习惯了。雨里淋,水里泡,雪里爬的野外作业生活,战士们已经习以为常,见苦不苦了。战士赵建成,1991年入伍以来,一直担任连队刮路机手,从没有探过一次家,无论任务多么坚巨,施工地段环境多么恶劣,从不喊一声累、叫一声苦。五年中,他参加道路施工11次,单独执行刮路任务3次。先后荣获“昆仑卫生”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获嘉奖。由于连年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带施工,高原缺氧,使他得了严重的心脏病,1996年底,他经常心痛、胸闷,但仍然坚持参加施工。1997年初,病情再次发作,经诊断,心脏出现早搏、漏搏现象,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分区让他下山到乌鲁木齐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临行前,他再次仔细检查了一遍刮路机,默默地“再见了,兄弟,等我病好了,我们再一块去修路。”由于心脏功能已严重衰竭,医生只好给他装上了心脏起搏器,以帮助心跳。出院后,他要求上山,分区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把他调到留守处工作。他虽然离开了心爱的机械,离开了曾经倾注了心血的工作岗位,但他的心仍然想着道路施工,经常打电话询问连队的施工情况,以此来寄托对战友们的无尽思念,寄托他对高原道路施工的留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