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七大问题九大任务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8:4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1:12
2006年将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面对着成效与缺陷兼有、希望与迷茫并存的现实,有的想走向过去,有的想走向未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已经成为一个现在就必须认真探讨、并且应当尽快得出一个结论的话题。
七大问题: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中国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速推进*职能转变,完善宏观决策机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部门改革的滞后也成为有效发挥宏观**的一个障碍。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决策机制还不太完善,*几乎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主管部门来制订和实施。应该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主管部门因为了解情况往往能够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弊端。但问题也是显然的,首先,主管部门来制订*,也就意味着规则制订者和实施者为同一人,将很难保证*制订和实施的客观公正性。其次,主管部门都是利益部门,在*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会将部门利益搀杂其中,从而难以设计出最佳的*,并且使得*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走形。这几年,*与地方之间发生了多次博弈,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时常抵触。这一切都说明,加速*改革,理顺各部门权限,协调*与地方关系,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应当摆上议事日程。
第二,继续搞好综合宏观*,逐步回归市场*轨道。2004年的宏观*与前几年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我们不仅运用了市场*的手段,而且还运用了部分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其中,在"管住信贷和管住土地"*实施过程中,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讲,正是由于*及时果断地进行了这种综合型的宏观*,才使得经济过热没有从局部扩散至整体。在回落的过程中,经济运行依然保持相对平稳态势,而没有出现大的震荡。但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在理论界也引发了较大的争议,许多人都有疑问:"在大力推进市场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归行政*呢?",他们普遍认为,宏观*应当尽快回归市场*为主的轨道上。但笔者认为,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关阶段,*改革、金融改革、投资*改革和财税改革全面展开。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旧的*正被打破,而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潜在问题正在陆续浮出水面。这些问题的本源并非经济领域,尽管它们有时也以经济问题表现出来,但却无法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另外,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的时候是所谓的"黄金发展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才成为发达经济体。但它往往也是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生活由温饱逐渐步迈向小康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诉求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因而会推动社会、*、*等进行转型,从而使得一切成熟的理论在这里都没有多大用武之地。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应对从未见过的经济现象。总之,我个人认为,在改革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综合*方式应该会持续一段时期,这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所必须。当然,为了避免综合*带来的负作用,我们应当明确一个原则,即:在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不用法律手段;在法律手段能起作用的时候,不用行政手段。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加快改革进程和完善法制建设,从而为*的综合*回归市场*创造条件。
第三,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在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之后,2005年依然异同寻常地被定义为"改革年"。之所以如此,按笔者的理解,主要原因有2点:一是*以此向世人表明,改革不能倒退,前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加速改革来解决;二是表明中国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已经逐渐由局部扩散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由专业改革变为了系统改革,并开始触及到一些部门和集团的利益。为了减少可能带来的阵痛,新一轮改革将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其中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二是加快货币市场改革,有步骤地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生成机制,规范发展资本市场,建设现代化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机构稳定运行;三是理顺*和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改革消费税和城镇建设税费,改进个人所得税,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和降低关税;四是进一步完善投资*改革,根据情况的不同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放宽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赋予了企业投资自主决策的主体地位。
第四,进一步鼓励非公经济的大力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非公经济壮大与发展的过程。非公经济在占用不到三分之一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一半以上的财富,成为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的推动力。但是,在去年的宏观*中,非公经济却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制度歧视而受到了伤害,如何切实解决非公经济国民待遇,已经成为下一步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今年1月12日,*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会议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十一五"时期,我们应当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环境和市场环境,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五,建立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矛盾。今年*,*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根据上述论断,自2004年以来已经有22个省市陆续取消了农业税,从而标志着中国"以工哺农"时代的来临。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都是在人均收入在800美元左右的时候步入"以工哺农"阶段,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实施"以工哺农"正当其时。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民人口比重较大,远远超过了别的国家实施"以工哺农"时候的水平,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扶持*的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重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借鉴国际经验,加速城市化和乡镇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快速迁移,建立一个城乡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不仅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了唯一一个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显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以下几个方面迹象表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二是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据专家分析,如果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面对巨大挑战,我们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调整财税*,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七,化解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在"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在国内经济国际化、消费结构高级化、民营经济扩大化、城市化和*行为规范化等五大动力的推动下依然有望保持较快发展。不过,这里需要有一个前提,即需要有效地防范以下几个方面带来的风险:一是失业。按照官方统计数据,我国失业率并不很高,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但是如果考虑到各种隐性失业在内,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可能在8-17%之间,而且这一困境只有到2020年前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而自动缓解。二是社会保险欠账。我国社会保障起步晚、覆盖面低、负担重、历史欠账多、资金缺口大。有关计算显示,我国社会保险现在欠账规模在3-10万亿。三是收入差距。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已经达到了0.448,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正在成为引发仇富心理和社会安定问题的根源。四是金融风险。我国银行呆坏账规模已经有1万多亿,证券公司的资金窟窿约2000亿。五是财政风险。这主要体现在县乡两级财政。据测算,全国乡级财政要支付的乡公务人员工资、村干部补贴、公共品维护和建设、办公费、困难户补助、债务利息等约2500亿元,而乡镇能够合法获得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亿元,所以只能依靠所谓"创收"和巧立名目向下面收费来维持政权运转,结果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的紧张。据专家估计,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十一五"时期,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防范上述风险的爆发,将成为社会保持安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九大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党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五方面具体部署,以及六大原则。 九大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1:12
七大问题:
2006年将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面对着成效与缺陷兼有、希望与迷茫并存的现实,有的想走向过去,有的想走向未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已经成为一个现在就必须认真探讨、并且应当尽快得出一个结论的话题。
一位*领导人曾经说过:"2004年是宏观*年,2005年是改革年"。这两句话应当说是有深刻含义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宏观*每年都搞,改革进程也从来就没有停顿过,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再次强调"宏观*年"和"改革年"呢?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在于:2004年标志着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宏观*的开始,2005年则标志着新一轮改革攻坚战的开始。而这两个"开始"又都来源于同一个新背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中国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速推进*职能转变,完善宏观决策机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部门改革的滞后也成为有效发挥宏观**的一个障碍。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决策机制还不太完善,*几乎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主管部门来制订和实施。应该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主管部门因为了解情况往往能够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弊端。但问题也是显然的,首先,主管部门来制订*,也就意味着规则制订者和实施者为同一人,将很难保证*制订和实施的客观公正性。其次,主管部门都是利益部门,在*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会将部门利益搀杂其中,从而难以设计出最佳的*,并且使得*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走形。这几年,*与地方之间发生了多次博弈,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时常抵触。这一切都说明,加速*改革,理顺各部门权限,协调*与地方关系,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应当摆上议事日程。
第二,继续搞好综合宏观*,逐步回归市场*轨道。2004年的宏观*与前几年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我们不仅运用了市场*的手段,而且还运用了部分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其中,在"管住信贷和管住土地"*实施过程中,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讲,正是由于*及时果断地进行了这种综合型的宏观*,才使得经济过热没有从局部扩散至整体。在回落的过程中,经济运行依然保持相对平稳态势,而没有出现大的震荡。但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在理论界也引发了较大的争议,许多人都有疑问:"在大力推进市场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归行政*呢?",他们普遍认为,宏观*应当尽快回归市场*为主的轨道上。但笔者认为,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关阶段,*改革、金融改革、投资*改革和财税改革全面展开。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旧的*正被打破,而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潜在问题正在陆续浮出水面。这些问题的本源并非经济领域,尽管它们有时也以经济问题表现出来,但却无法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另外,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的时候是所谓的"黄金发展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才成为发达经济体。但它往往也是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生活由温饱逐渐步迈向小康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诉求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因而会推动社会、*、*等进行转型,从而使得一切成熟的理论在这里都没有多大用武之地。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应对从未见过的经济现象。总之,我个人认为,在改革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综合*方式应该会持续一段时期,这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所必须。当然,为了避免综合*带来的负作用,我们应当明确一个原则,即:在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不用法律手段;在法律手段能起作用的时候,不用行政手段。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加快改革进程和完善法制建设,从而为*的综合*回归市场*创造条件。
第三,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在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之后,2005年依然异同寻常地被定义为"改革年"。之所以如此,按笔者的理解,主要原因有2点:一是*以此向世人表明,改革不能倒退,前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加速改革来解决;二是表明中国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已经逐渐由局部扩散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由专业改革变为了系统改革,并开始触及到一些部门和集团的利益。为了减少可能带来的阵痛,新一轮改革将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其中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二是加快货币市场改革,有步骤地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生成机制,规范发展资本市场,建设现代化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机构稳定运行;三是理顺*和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改革消费税和城镇建设税费,改进个人所得税,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和降低关税;四是进一步完善投资*改革,根据情况的不同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放宽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赋予了企业投资自主决策的主体地位。
第四,进一步鼓励非公经济的大力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非公经济壮大与发展的过程。非公经济在占用不到三分之一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一半以上的财富,成为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的推动力。但是,在去年的宏观*中,非公经济却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制度歧视而受到了伤害,如何切实解决非公经济国民待遇,已经成为下一步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今年1月12日,*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会议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十一五"时期,我们应当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环境和市场环境,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五,建立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矛盾。今年*,*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根据上述论断,自2004年以来已经有22个省市陆续取消了农业税,从而标志着中国"以工哺农"时代的来临。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都是在人均收入在800美元左右的时候步入"以工哺农"阶段,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实施"以工哺农"正当其时。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民人口比重较大,远远超过了别的国家实施"以工哺农"时候的水平,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扶持*的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重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借鉴国际经验,加速城市化和乡镇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快速迁移,建立一个城乡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不仅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了唯一一个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显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以下几个方面迹象表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二是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据专家分析,如果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面对巨大挑战,我们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调整财税*,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七,化解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在"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在国内经济国际化、消费结构高级化、民营经济扩大化、城市化和*行为规范化等五大动力的推动下依然有望保持较快发展。不过,这里需要有一个前提,即需要有效地防范以下几个方面带来的风险:一是失业。按照官方统计数据,我国失业率并不很高,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但是如果考虑到各种隐性失业在内,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可能在8-17%之间,而且这一困境只有到2020年前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而自动缓解。二是社会保险欠账。我国社会保障起步晚、覆盖面低、负担重、历史欠账多、资金缺口大。有关计算显示,我国社会保险现在欠账规模在3-10万亿。三是收入差距。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已经达到了0.448,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正在成为引发仇富心理和社会安定问题的根源。四是金融风险。我国银行呆坏账规模已经有1万多亿,证券公司的资金窟窿约2000亿。五是财政风险。这主要体现在县乡两级财政。据测算,全国乡级财政要支付的乡公务人员工资、村干部补贴、公共品维护和建设、办公费、困难户补助、债务利息等约2500亿元,而乡镇能够合法获得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000亿元,所以只能依靠所谓"创收"和巧立名目向下面收费来维持政权运转,结果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的紧张。据专家估计,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十一五"时期,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防范上述风险的爆发,将成为社会保持安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九大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党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五方面具体部署,以及六大原则。 九大目标和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五大部署: 1、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2、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3、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4、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工作和国防建设。 5、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六大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1:13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一日电 为期四天的中国*党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今天下午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
九大目标和任务如下: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项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七大问题:
1.理顺分配关系解决社会公平“核心问题”
2.解决就业难题巩固“民生之本”
3.科学*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
5.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6.经济社会并重克服发展“短腿”现象
7.把反腐制度落到实处防止“权力寻租”
http://www.yunnan.cn/6278/2006/10/12/57@430290.htm
详细内容来这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1:13
不是七大问题吧?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九项任务:
《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大目标勾画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六项原则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就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
五大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二是要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四是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五是要增强社会团结和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力量。
参考资料:http://218.246.177.137/readnews.asp?newsid=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