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7:3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25
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曾国藩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
扩展资料: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说来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有些人,能创办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企业,可以说是立功了,立德嘛,镜头前道貌岸然的样子,也足以欺骗世人,唯独立言,本来作为青年导师,也算立起来了,奈何膨胀,一不小心德、言俱失。
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被认为是真“三不朽”。但是,和中外许多伟大人物一样,王阳明也一直毁誉参半。时人斥其“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以立异为高”。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美国现代哲学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一文中曾这样讲:“不朽是人的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当然,詹姆士这里所说的“不朽”,是指宗教性的不朽。而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不朽”,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25
《人生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到:“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春秋时代,继承夏商周以来建国的经验及教训,人们开始重视对祖先的崇拜,时常以自己出身于某名人家族(都是三皇五帝的后代)而自豪。晋国的当政者范宣子就对来访的穆叔夸奖自己是出于“陶唐氏”后代,认为自己的家族是不朽的。引来穆叔的上述的议论。
穆舒认为,一个有学问、有能力的人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立德。其次是“立功”和“立言”。他认为这一传统“即使长期没有被废除,也是不朽的”显然。穆舒的意见远高于范紫萱。尽管范紫萱是一位著名的*家,但他仍然有“世俗偏见”。然而,在中国古代,“家庭观念”一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种情况在隋唐时期发生了变化: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为普通人的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们开始相信“书籍有自己的黄金屋”。
唐代大学发问者孔英达对上述《左传》条发表了自己的“稀疏”评论:“立德是指创立有助于群众的垂直法律。立功意味着省时省力。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说他的话是他想要的,他的理由足以传递下去。”
孔英达的《书》意为解释,它赋予了这段文字时代的内容,并被后世许多老师所诠释,逐渐成为有志读者的黄金法则。有抱负的读者要求自己有“以德报效”的崇高目标,这是他们在学习和研究时理解和能够做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26
三不朽的意思就是要用非常易于常态的道德标准和自我实现标准来对来磨练自己,还达到一个难得的境界。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26
三不朽主要是道德问题,虽然道德说简很简单,但是真正的做起来却是非常的难。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27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说来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