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培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0: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3:03
化工原理及实验培训心得
湖北工业大学 胡兵
贾老师、夏老师在这次网络培训中全面介绍了天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宝贵经验,尤其在师资、教材、实验及仿真、网络资源、实习基地等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有许多新的思路和做法,有利于突出课程特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培养具有较强工程观念和工程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全国高校学习和借鉴。这次培训,给我很多的启发。这里重点谈谈案例教学和讲义、教案、课件制作与使用方面的感受。
一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工原理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技术基础课程,面向化工、轻工、冶金、环保、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广大同仁积极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针对二本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也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其中运用工程案例、科研实例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实教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比如,在绪论教学里介绍“三传一反”时,常常以大米作饭为例展开,这一过程既存在动量、热量、质量传递,又存在化学反应,由于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感性认识很强,对“三传”的定义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各专业特点,把各个单元操作分别归类到相应的传递过程中去,这样看似散而杂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就通过“三传”联系在一起了。
在讲解机械能转化内容时,提出“奥林匹克”号和“豪克”号货轮相撞事件让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海事*判“豪克”号为过失方的判决是错误的。这一事件的确发生在1912年,由于此事件的发生,海洋航行禁止两船近距离并行。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两船相撞的原因主要是:两船中间海水流速比船外侧的大得多,使得每艘船外侧压力比内侧的大,即外侧的海水迫使船体向内转向,只不过“豪克“号因质量小而转向快而已。学生通过这样的工程案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跟工程实际结合起来,思维活跃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明显改观。
在讲吸收分类时,又结合“利用黄磷炉尾气生产碳酸二甲酯”科研项目,指出该尾气中主要含CO、CO2,还有硫、氟、砷的化合物,要得到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原料——纯净的碳氧化物,必须除掉其它组分。如何进行气体组分的分离,可选的方法很多,通过吸收分离是常用的工程方法。吸收又分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按不同操作情况又分为等温和非等温、常压和加压、单组分和多组分吸收。
此外,我们还结合本校膜技术所产业化的优势,定期请所内专家讲座,结合近年来科研成果,讲述膜分离技术在食品、生物工程、化工、农药等行业的实际应用,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内容,又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学科前沿的内容,包括膜分离、结晶、吸附与离子交换等单元操作过程。
二、精心备课,教案、讲稿、提纲、课件并举
《化工原理》内容多、系统性不强,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如何把课堂教学组织得有声有色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
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是讲好课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认真参考和吃透多种版本的同类教材,吸其精华,并适当引入学科发展、科研与课程相关内容,精心编写授课教案。我校化工原理教学一直保持良好的传统,每位老师上讲台必须准备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各1套和素材库,定期检查,每年更新完善。教案必须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的注解;上课前,老师认真看教案后,在纸上写出讲课提纲,力求精练,同时体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充分把握好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又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此同时,还组织年轻教师教案展示、课件评比活动,促进老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一段时间,各地学校推行基础课程普及多媒体教学。毫无疑问,多媒体在直观性、信息量等方面比板书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会盲目抄笔记,老师的思路也会受到课件的局限,发挥的余地不大,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采用教案、讲稿、提纲、课件并举,以老师讲解、剖析为主,多媒体和动画演示为辅,相互补充,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为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以上仅是本次培训体会最深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2009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