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8: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7:02
5本关于孤独的书
我们唯有学会了孤独,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才能保持灵魂的独立,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因为这些能力都发生在独处时的思考与自我对话中。如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本关于孤独的书,欢迎大家阅读。
5本关于孤独的书
01《微不足道的生活》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豆瓣评分:8.9 (795人评价)
那些烦恼与忧愁,每一天都在。
微不足道又无比重要。
本书由13个短篇组成,它们彼此独立,却又以“奥丽芙·基特里奇”作为线索贯穿全书,相互勾连出一个小镇众生的吉光片羽。
一个企图自杀的忧郁青年,一个患上厌食症的年轻女孩,一个成天在酒吧弹琴的未婚女子……他们无一不在忍受孤独的煎熬。
女主人公有意无意地参与到了他们的生命当中,从中她也度过了从中年到老年的人生阶段。当最后她的丈夫死去,自己和儿子之间的裂痕看起来永难弥补,奥丽芙成了一个彻底的孤独老人,甚至希望自己早点死去。
直到杰克的出现,一个失去妻子同样孤独的人,他们互相倾诉,互相安抚。
于是,她眼前的这个世界,阳光再度普照。
书单狗觉得,作者记录下的每一个人的孤独瞬间,尽管让本书蒙上了一层悲伤的基调,却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温柔与希望——那就是爱与被爱。
这本书必将深深戳中你,带给你直抵内心深处的温暖。
02《且听风吟》
村上春树
豆瓣评分:7.7 (40182人评价)
这是一本书单狗看了很多遍仍然难以描述的书。
其实,故事内容不需要剧透就可以看懂,只是意会的东西太多,需要小狗不断地吸收。
书里描述了日本垮掉的一代堕落的生存状态。
习惯了东京都市生活的“我”返回家乡,发现自己已经与传统的家庭生活完全脱节,又因为有“健忘症”,在现实生活中总感到百般不适。
另一位主人公“鼠”,出生于富庶的家庭,却十分厌恶有钱人的作风,在孤独中爱上了一个女子,却始终无法进入她的内心。
这样两个内心孤苦彷徨的人走到一起,大量酗酒、泡吧、消磨时光,过着典型“二世祖”的人生。
他们之所以倍感孤独,是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从而显得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无奈。
然而书单狗觉得,村上的作品总是可以让人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堕落的一代不再麻木不仁,不再拘泥于混凝土建筑带来的压迫感,而是选择放空自己。
回归乡土,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中释放焦虑的情绪,让心灵重获自由。
这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拯救。
03《心是孤独的猎手》
卡森·麦卡勒斯
豆瓣评分:8.5 (22600人评价)
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
在书单狗读过的所有关于孤独的故事中,没有比麦卡勒斯笔下描写的孤独更让人迷醉的了。
故事讲述了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有一天,其中一个哑巴离开了,剩下的一个哑巴辛格来到人群中,因为他不说话,每个人都向他倾诉,他们都以为自己找到了“上帝”,哑巴成了人们宣泄孤独的出口。
但是,辛格从来没有真的听懂他们的话,他有属于他自己的孤独,他将灵魂寄托于离开的哑巴,最后随着那个哑巴的去世而选择了自杀。
每个人都伴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曾在生命中的某些瞬间,真切地感受到过这种宿命式的孤独。
这个温和的哑巴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书单狗认为,既然孤独无法避免,不妨化孤独为力量,在孤独中感受绝望。
或许在经历绝对的孤独之后,你就能体味人生的幸福。
04《庄子》
庄子
豆瓣评分:9.3 (4802人评价)
有人统计《庄子》中,至少有六次提及“孤独”。
而庄子主张的“虚静无为”,本身就要求主体处于孤独的心境中。
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已经开始思考孤独这个终极命题。
在书单狗看来,庄子是一个看穿了孤独本质的人。
他看清了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命运,也明白“孤独”是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最初和最终的状态。
他独自一人行走于高山流水间,将自己置身于大千世界中,始终保持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心态。
也正因如此,他超越了心与物之间的距离,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他挣脱了一切束缚,逍遥地遨游在天地之间。
反观当下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孤独、排斥孤独。他们沉浸于集体狂欢中不愿自拔,将喧嚣之后的空虚视为精神毒瘤,却恰恰忽视了孤独的另一面,其实是绝对的自由。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再次跟随庄子的脚步,去重新审视孤独、重新解读人生。
05《孤独六讲》
蒋勋
豆瓣评分:8.1 (33389人评价)
我可以孤独吗?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
不去惧怕孤独,而是给予孤独,完成孤独。这是蒋勋带给小狗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
在书中,作者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了六种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无论是经世名人还是凡夫俗子都免不了被其中一种孤独所扰。其中有一句话正是很多现代人的一种真实写照——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其实,太过强调孤独、寻求解脱何尝不是一种执念。人们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逃离孤独的方法。
而这种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恰巧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书单狗的建议是,放弃执念,学着走进孤独,拥抱孤独,去渴望那些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华丽的孤独。
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使其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五本和“孤独”有关的小说
1.《过于喧嚣的孤独》[捷]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过于喧嚣的孤独》
博·赫拉巴尔是捷克著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说:“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这本《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最有名的作品。它的内容并不是像一般小说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通过主人公汉嘉的独白,向读者展现一个废纸打包工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以及他内心的孤独。赫拉巴尔说:“我为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它而推迟了死亡。”
这无疑是一本让人震撼的好书,却不容易读懂,我想,应与这本书不分段的、独白式的语言风格有关,也与作者剪拼式的写作方式有关——本书不止是赫拉巴尔和汉嘉的原型在废纸回收站的经历,作者还加进了他的很多其他见闻,以及他对时代、对哲学的思考。从而这本很薄的书便成了一部有着足够分量的作品 — 一部由汉嘉的压力机打包成的严严实实的“巨著”。
2.《百年孤独》[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百年孤独》
出版于1967年的《百年孤独》是公认的马尔克斯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百年孤独》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魔幻色彩的经历,同时展现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的兴盛、发展及至消亡的历史。马尔克斯糅合了现实与虚幻,构造了一个人物众多、情节离奇、色彩瑰丽的小说。如诺贝尔颁奖词所言:“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的生命与矛盾。
3.《心是孤独的猎手》[美] 卡森·麦卡勒斯
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过去的那些岁月里,他总觉得这笑容里藏着某种微妙和智慧。如今他觉察到一种狡黠和嘲弄。天逐渐变暖了,令人昏昏欲睡。焦虑慢慢地化成疲倦,在他身上可以看见一种深深的平静。——《心是孤独的猎手》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她笔下孤独是阴郁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是麦卡勒斯的第一*篇小说。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南方小镇,镇上有两个哑巴——辛格和安东尼帕罗斯,他们总是在一起。而有一天,安东尼帕罗斯离开了,进了疯人院,辛格被人群包围——他成了人们的聆听者,渴望着倾诉的人们总是向不说话的辛格诉说自己的孤独。然而,辛格也是孤独的,因为安东尼帕罗斯曾是他的知音。最后安东尼帕罗斯死在了疯人院里,辛格也因此选择了自杀。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两个哑巴之间似有似无的同*情,以及南方小镇上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那个狂乱年代里人们无法摆脱的一种最终极的孤独。
此外,麦卡勒斯的另一部同样以南方小镇为背景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也值得推荐。
4.《质数的孤独》 [意] 保罗·乔尔达诺
越长大,越觉得孤独竟是生命的必然,每个人都是质数列中孤单却特别的存在。或许,说不上特别,也就算个普普通通,再或者说,用"普通"都夸张了些。我们都是那孤独的质数,我们都承受着质数的孤独。——《质数的孤独》
本书作者保罗·乔尔达诺是一名粒子物理学博士,《质数的孤独》是他的*作。关于书名,书中解释说:“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个都有着痛苦的童年创伤的年轻人:爱丽丝在小时候的一场滑雪事故中摔伤了腿,这种伤痛将永远伴随并影响着她的一生;马蒂亚心里的童年阴影则来自他的双胞胎妹妹,他为了摆脱智力发于不全的妹妹而将她丢在公园里,结果妹妹真的走失了,马蒂亚因此感到沉重的愧疚。
这两个孤独的年轻人相遇了。但他们的孤独还有些不同,马蒂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拒绝着外部的世界;而爱丽丝则想融入这个世界,但又感到被周围的人排挤。马蒂亚去德国的一所大学深造而与爱丽丝分开,爱丽丝与别人结婚后又离婚了。其实爱丽丝心里始终爱着马蒂亚,却无法向爱靠近。
“哪种比较孤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谁也不爱,还是心里爱着一个人,却始终无法向爱靠近?”
5.《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美] 保罗·奥斯特
孤独,但不是孤身一人那种状况,例如,不像梭罗为了寻找自身的位置而把自己放逐,也不是约拿在鲸鱼腹中祈祷获救时的那种孤独,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出版于1982年,是保罗·奥斯特的自传体小说,这部作品通过对父亲以及自我身份的追寻,表现了一种“退隐意义上的孤独”。
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人的画像》,正如篇名所言,作者通过不断追寻关于逝去的父亲的零碎的回忆,试图重构他的父亲——这个“*人”的画像;第二部分《记忆之书》中作者则将目光转向同样身为父亲身份的自己,通过记忆发现一些命运的偶然,并展现着那无所不在的孤独,“因为唯有在孤独黑暗中,记忆的工作才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