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要求22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3 23:3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2:40
呃~~信息量比较大,而网络上关于对联格律也是吵的沸沸扬扬,各家不一,我这里笼统说下:
1.对联的平仄大抵源于律诗,其中有条说法叫“一三*论,二四六分明”
皓月当空照,黄河奔海流。按照今韵来说,是可以的,因未有孤仄之说
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上下联一三五处的字平仄可以不论,当然,如果是五字对联,依然要考虑到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以上是我说的一般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三五处的平仄也是要推敲的。如:黄河奔海流,今天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因为没有孤仄之说,所以可以。如果上联是仄仄仄平仄,为孤平,此时第三字一定要改用平。
2.风扇扇风 风出扇 扇动风生是一个机关联,机关联的重点是以机关相解为趣,更倾向于文字游戏,而机关联的格律可以一宽再宽,能合律最好,不合律但能巧妙的破了机关就没有关系。
3.长联的平仄
长联有很多断句组成,这里要说的是,上下联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
例:看碧云亭新霁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
: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搔首,隔江岚翠扑人来。
开与处,头与首,去与来,并且,大部分这种三段的,上联前两句的尾音都为平。
毕竟内容太多,写不完,只能笼统的说下,因为随着你不断的学习,以后就很简单了
最后说一下“一三*论,二四六分明”在对联中应用的问题,其实这个说法并不规范,并不是全部都适用,这个涉及到一个节奏点的问题,因为近体诗中大都二字一顿,那么节奏点往往落在二四六位置上,所以有了二四六分明之说,但对于对联来说,对联的节奏变化更灵活,很多节奏点就不是如此了。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相传有妇人挽其夫云:
二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
七千里翁姑待葬,因君累我死犹难。
此上下联的上半句就不是近体诗的节奏,分别是年里,贫姑初顿,后半段就是律诗的节奏了
这时,此联前半段我们读起来应该是:
二十年/贫病/交加,
七千里/翁姑/待葬,
这时候二四六位置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第四字位置的贫翁都是平声并不算出律,相反,年和里,病和姑,加和葬就是平仄相协了。
当然,“一三*论,二四六分明”还是很适合初学者当入门途径学习适用的。只有先适应规则,才能灵活运用规则,建议多学多看多练,多和别人交流,最好可以找个美女*什么的最有爱了...
纯手打真心累,说的也比较笼统,亦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对LZ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2:41
对联未解决平仄之问题:
因为包括楹联学会的专家,及文化领域的教授,也还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 对联 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更无科学合理地解决平仄与词性之间产生的矛盾,也无科学依据证明平仄与音乐感有必然联系。
古人传下来的律诗对偶句,是以律加韵结合,使平仄交替起到有吟唱作用的目的;而此作用与谱曲也无关。
现今的对联 1、不须押韵,2、不吟唱,3、古韵已不再为今韵挡道。4、律和韵并不是一回事,不要搞混淆了。5、对联有很多种类型:楹联如春联、各种意境抒情联;另趣巧联、机关联等等。也有短联与长联之分,花样繁多,包罗万象,根本不是两种平仄交替就能解决的。(特别是平仄与词性之间的矛盾)。
关于平仄之争,一直存在。
主张对联按平仄上下联以“马蹄”式互替,它只是一种形式之格式。说它起到有什么与“音韵”或“抑扬顿挫”的作用?是无科学依据的。
有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有规则,不按规则就不是对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①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五角星”既不是方也不是圆!“八角”、“扁豆”、“香蕉”既不是方也不是圆!难道“不方不圆”你就可以不让它存在吗?
②不按规则就不是对联?那“规则”是人定的,并且《联律通则》有六相,但其中存在不足和有违逻辑的条款是可以纠正和取消的。平仄这一相(项)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也有违逻辑概念的,对用“字、词”有双重标准之嫌。如:(左右对上下。高对低。大小对老少。美对丑,好对坏。东对西。内对外。善对恶、等等,不可胜数);南对北可以,而东对西却不行?冬对夏可以,而春对秋却不行?!这是什么‘神’逻辑?!“东方红、太阳升。”这是经典的歌曲,怎么就不能成为音律美了??按照‘平仄论’这是三平尾+三平尾!是大忌+大忌?!因为这音律不美!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如果你说:可以换字、换词,那么正是“双重标准”。正因为规则有瑕疵,所以,要忌这忌那掩盖漏洞!温室里的婴儿经不起风雨、经不起曝晒,所以要“忌”的条款就多了;健壮的*要“忌”的就少得多。就是这个道理。不去认真研究此‘相’,有与“自然词”相悖的矛盾、与科学实践不相符的标准‘规则’去执行,是不可取的。不能有问题也不改正。尊重科学知识就得认真去研究,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伪。
按《联律通则》运用词性相同或相当、意思为正好相反、相对的自然“字、词”,你偏偏要让换?你不去质疑“联律通则”有问题,反而强行让人盲从,你还要懂一点科学与逻辑概念不?所以,联律通则应该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才行,才能长久传承。这一‘相’(项)有无皆可。
注明:此贴不针对任何人,只对《联律通则》中的瑕疵 问题。
主张出句就是所谓的‘联句’才行?这也是片面的。出句可以是“联”,也可以是“句”。
对联并不应是单单以上下联句一定要相关才是对联!也并不是一定要上句是联句的形式才行。对联是一对,而不是一句的关系。对联可以包括所有对偶!包括上下不相干的无情对!对联应该打破上下必须是所谓的有联系的才是对联。得分清它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区分它对句该不该‘联’。有的内容必须要上下联结合后,甚至得加横批后才能作为对偶联!它可以把无情对包括进来。一副对联你认为它没有联系,别人可能认为它有联系。它只是人为设想而已。因为对联内容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能只按一种想法就把其它的排在外。
说对联 就别去扯古“韵”、今“韵”了!因为对联无须押韵!更不要去扯有的“字”古今平仄兼有的,把韵与平仄字连在一起的古今之说,能证明它与词性的矛盾吗?不能。
改为以: 1、单字、单词、词组、短语、成语、短句之落字脚为节奏点。
其句子结构上下联须一致;即词性一致(相同或相当)。句型一致。
2、上联可用标点符号:(,;?!),中间分句可用:(,、)。
3、下联根据上联对句后使用恰当的标点符号。
4、如上联为(单句),可用可不用标点符号;但下联必须用标点符号。(以分清上下联)。
以更加科学、逻辑合理的规则来传承国粹,方显我中华民族的智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2:41
首先,要了解平仄,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
再说现在的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个不用多说。现在的一声是古代的阴平,二声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那么古代的入声字都哪去了呢?它们分别被分到了现在的四个声调中。比如“黑(一声)石(二声)柏(三声)落(四声)”都曾经是入声字。
由于古人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因此基本上,普通话的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但现代人要区分平仄,必须要记住所有的曾经的入声字。因为现在一声二声的字中存在大量的曾经的入声字。
记住所有的入声字是区分平仄的基本功。要说规律,也是有一些的。比如所有以ie ue为韵母的都是入声字,再比如只需记住“白”是入声,便知“柏、伯,怕,泊”等都是入声字。
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比如“看”字,由于是多音字,所以既是平,也是仄,区分平仄关键要看字义。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