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民族精神的调差问卷。调差的主要内容是爱国精神。测试目标是高中。有的话发我邮箱。满意加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8: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44
市*部:
45、我市从2001年开始,对边境旗县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助学措施,确保了这部分学生没有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2004年秋季开始,全市从*上对129646名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下拨*“两免一补”专款1550万元。从2005年春季开始,全市七个旗县区农牧区全部实施“两免一补”*。有13万名农牧区中小学学生享受*专款资助,下拨*“两免一补”专款达1268万元。我市实施“两免一补”*的过程中,始终将民族教育放在优先重点地位,民族学校读书的学生从2005年就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并且民族学校的“一补”额度大于汉族学校的学生。
46、我市民族教育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少数民族学校生源萎缩的问题。从1998年到2004年的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小学在校生人数1998年有3882人,到2004年降到1851人,下降率为52.2%;初中在校生人数1998年有2271人,到2004年降到1735人,下降率为23.6%。造成我市少数民族学校生源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蒙古族人口的增长率下降。二是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分配、就业等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促使部分家长把小孩送到汉校。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自主发展的*,使少数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长选择了条件优越的汉校。
二、经费的短缺。学校的正常运转在一定程度上靠学杂费的收入,随着少数民族学校的生源萎缩,受费收入也跟着减少,自我发展能力也进一步减弱,从而谈不上什么靠自己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虽然,各级*在财经经费预算时对民族学校采取适当的倾斜*,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市大部分民族学校难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再加上,牧区连年旱灾,贫困学生增多,交不起费,使学校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我市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相比,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师待遇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着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建议:
1、*应该从我市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少数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和谐发展。
2、*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方针*、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力度,稳定少数民族学校的生源问题。
3、*应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拓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47、在实施“两免一补”*过程中,旗县区财政配套的“一补”资金不到位,有的旗县安排不足,有的旗县挤占挪用教育附加费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抵顶“一补”资金。 建议: 将现有的“一补”资金与过去执行的助学金合一,统一为“一补”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核拨新的“一补”金额标准不低于小学80元/生月、初中100元/生月。
48、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方面:2000年我市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荣获“中华扫盲奖”。目前已有5个旗县区通过了自治区*“两基”复查,临河区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区,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和磴口县被评为全区“两基”巩固提高先进旗县。 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情况:巴彦淖尔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从2001年开始,2001年李嘉诚项目为我市70所农村中小学捐赠了卫星接受系统。2002——2004年底实施自治区远程教育工程,共有352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受系统。50所农村牧区中学安装了计算机教室,148所小学安装了光盘播放系统。到2004年底农村牧区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学校714所。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优先考虑边远地区和民族学校。全市现存完全中学只有4所了,在工程实施中,我们为中旗蒙中,前旗蒙中优先解决计算机室。
49、在加强“三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的短缺问题,特别是英语教师的短缺。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各级有关部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尽快填补三语专任教师的空缺。自治区*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应充分考虑“三语”教学工作,增加民族学校外语教师编制。
50、我市少数民族儿童受教育比例为100%,其中女童比例100%。在保护少数民族儿童和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上没有任何差距。
52、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应走民族特色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53、我市河套大学现有英语、牧医两个民族专科班,共65名学员。2004年乌拉特后旗的一名牧医班学员辍学。现在有十几名学员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大部分是兴安盟、锡盟等地的学生)仍欠学费3万多元。 由于银行怕承担风险,学生就业还款能力有限等原因,助学贷款至今未真正实施。助学奖金主要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依据,一般学生也享受不到。 进一步完善落实助学贷款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包括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4、2004年,市*为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任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巴彦淖尔奖学金”,毕业生自愿到我市任教,可享受3000——5000元的奖学金。 我市的中旗、后旗蒙中十分渴望 大中城市的教师对他们实行对口支援。
建议:
1、大中城市的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定向到我市的民族学校任教。
2、适当增加民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便于教师的储备、交流、培训提高。允许民族学校自主考核选聘高校毕业生。
77、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由教育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教育厅、民委的安排,市教育局和民族事务局成立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共同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用了国家教育部和民委编写的《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常识》等教材,安排了一定的课时进行教育活动。
参考资料:http://www.bsjy.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44
市*部:
45、我市从2001年开始,对边境旗县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助学措施,确保了这部分学生没有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2004年秋季开始,全市从*上对129646名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下拨*“两免一补”专款1550万元。从2005年春季开始,全市七个旗县区农牧区全部实施“两免一补”*。有13万名农牧区中小学学生享受*专款资助,下拨*“两免一补”专款达1268万元。我市实施“两免一补”*的过程中,始终将民族教育放在优先重点地位,民族学校读书的学生从2005年就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并且民族学校的“一补”额度大于汉族学校的学生。
46、我市民族教育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少数民族学校生源萎缩的问题。从1998年到2004年的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小学在校生人数1998年有3882人,到2004年降到1851人,下降率为52.2%;初中在校生人数1998年有2271人,到2004年降到1735人,下降率为23.6%。造成我市少数民族学校生源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蒙古族人口的增长率下降。二是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分配、就业等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促使部分家长把小孩送到汉校。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自主发展的*,使少数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长选择了条件优越的汉校。
二、经费的短缺。学校的正常运转在一定程度上靠学杂费的收入,随着少数民族学校的生源萎缩,受费收入也跟着减少,自我发展能力也进一步减弱,从而谈不上什么靠自己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虽然,各级*在财经经费预算时对民族学校采取适当的倾斜*,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市大部分民族学校难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再加上,牧区连年旱灾,贫困学生增多,交不起费,使学校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我市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相比,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师待遇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着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建议:
1、*应该从我市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少数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和谐发展。
2、*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方针*、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力度,稳定少数民族学校的生源问题。
3、*应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拓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47、在实施“两免一补”*过程中,旗县区财政配套的“一补”资金不到位,有的旗县安排不足,有的旗县挤占挪用教育附加费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抵顶“一补”资金。 建议: 将现有的“一补”资金与过去执行的助学金合一,统一为“一补”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核拨新的“一补”金额标准不低于小学80元/生月、初中100元/生月。
48、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方面:2000年我市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荣获“中华扫盲奖”。目前已有5个旗县区通过了自治区*“两基”复查,临河区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区,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和磴口县被评为全区“两基”巩固提高先进旗县。 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情况:巴彦淖尔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从2001年开始,2001年李嘉诚项目为我市70所农村中小学捐赠了卫星接受系统。2002——2004年底实施自治区远程教育工程,共有352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受系统。50所农村牧区中学安装了计算机教室,148所小学安装了光盘播放系统。到2004年底农村牧区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学校714所。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优先考虑边远地区和民族学校。全市现存完全中学只有4所了,在工程实施中,我们为中旗蒙中,前旗蒙中优先解决计算机室。
49、在加强“三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的短缺问题,特别是英语教师的短缺。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各级有关部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尽快填补三语专任教师的空缺。自治区*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应充分考虑“三语”教学工作,增加民族学校外语教师编制。
50、我市少数民族儿童受教育比例为100%,其中女童比例100%。在保护少数民族儿童和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上没有任何差距。
52、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应走民族特色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53、我市河套大学现有英语、牧医两个民族专科班,共65名学员。2004年乌拉特后旗的一名牧医班学员辍学。现在有十几名学员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大部分是兴安盟、锡盟等地的学生)仍欠学费3万多元。 由于银行怕承担风险,学生就业还款能力有限等原因,助学贷款至今未真正实施。助学奖金主要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依据,一般学生也享受不到。 进一步完善落实助学贷款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包括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4、2004年,市*为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任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巴彦淖尔奖学金”,毕业生自愿到我市任教,可享受3000——5000元的奖学金。 我市的中旗、后旗蒙中十分渴望 大中城市的教师对他们实行对口支援。
建议:
1、大中城市的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定向到我市的民族学校任教。
2、适当增加民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便于教师的储备、交流、培训提高。允许民族学校自主考核选聘高校毕业生。
77、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由教育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教育厅、民委的安排,市教育局和民族事务局成立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共同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用了国家教育部和民委编写的《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常识》等教材,安排了一定的课时进行教育活动。
参考资料:http://www.bsjy.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8:44
市*部:
45、我市从2001年开始,对边境旗县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助学措施,确保了这部分学生没有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2004年秋季开始,全市从*上对129646名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下拨*“两免一补”专款1550万元。从2005年春季开始,全市七个旗县区农牧区全部实施“两免一补”*。有13万名农牧区中小学学生享受*专款资助,下拨*“两免一补”专款达1268万元。我市实施“两免一补”*的过程中,始终将民族教育放在优先重点地位,民族学校读书的学生从2005年就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并且民族学校的“一补”额度大于汉族学校的学生。
46、我市民族教育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少数民族学校生源萎缩的问题。从1998年到2004年的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小学在校生人数1998年有3882人,到2004年降到1851人,下降率为52.2%;初中在校生人数1998年有2271人,到2004年降到1735人,下降率为23.6%。造成我市少数民族学校生源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蒙古族人口的增长率下降。二是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分配、就业等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促使部分家长把小孩送到汉校。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自主发展的*,使少数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长选择了条件优越的汉校。
二、经费的短缺。学校的正常运转在一定程度上靠学杂费的收入,随着少数民族学校的生源萎缩,受费收入也跟着减少,自我发展能力也进一步减弱,从而谈不上什么靠自己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虽然,各级*在财经经费预算时对民族学校采取适当的倾斜*,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市大部分民族学校难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再加上,牧区连年旱灾,贫困学生增多,交不起费,使学校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我市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相比,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师待遇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着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建议:
1、*应该从我市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保证少数民族学校与同级、同类汉校和谐发展。
2、*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方针*、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力度,稳定少数民族学校的生源问题。
3、*应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拓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47、在实施“两免一补”*过程中,旗县区财政配套的“一补”资金不到位,有的旗县安排不足,有的旗县挤占挪用教育附加费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抵顶“一补”资金。 建议: 将现有的“一补”资金与过去执行的助学金合一,统一为“一补”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核拨新的“一补”金额标准不低于小学80元/生月、初中100元/生月。
48、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方面:2000年我市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荣获“中华扫盲奖”。目前已有5个旗县区通过了自治区*“两基”复查,临河区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区,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和磴口县被评为全区“两基”巩固提高先进旗县。 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情况:巴彦淖尔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从2001年开始,2001年李嘉诚项目为我市70所农村中小学捐赠了卫星接受系统。2002——2004年底实施自治区远程教育工程,共有352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受系统。50所农村牧区中学安装了计算机教室,148所小学安装了光盘播放系统。到2004年底农村牧区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学校714所。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优先考虑边远地区和民族学校。全市现存完全中学只有4所了,在工程实施中,我们为中旗蒙中,前旗蒙中优先解决计算机室。
49、在加强“三语教学”遇到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的短缺问题,特别是英语教师的短缺。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各级有关部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尽快填补三语专任教师的空缺。自治区*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应充分考虑“三语”教学工作,增加民族学校外语教师编制。
50、我市少数民族儿童受教育比例为100%,其中女童比例100%。在保护少数民族儿童和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上没有任何差距。
52、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应走民族特色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53、我市河套大学现有英语、牧医两个民族专科班,共65名学员。2004年乌拉特后旗的一名牧医班学员辍学。现在有十几名学员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大部分是兴安盟、锡盟等地的学生)仍欠学费3万多元。 由于银行怕承担风险,学生就业还款能力有限等原因,助学贷款至今未真正实施。助学奖金主要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依据,一般学生也享受不到。 进一步完善落实助学贷款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包括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4、2004年,市*为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任教,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巴彦淖尔奖学金”,毕业生自愿到我市任教,可享受3000——5000元的奖学金。 我市的中旗、后旗蒙中十分渴望 大中城市的教师对他们实行对口支援。
建议:
1、大中城市的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定向到我市的民族学校任教。
2、适当增加民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便于教师的储备、交流、培训提高。允许民族学校自主考核选聘高校毕业生。
77、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由教育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教育厅、民委的安排,市教育局和民族事务局成立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共同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用了国家教育部和民委编写的《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常识》等教材,安排了一定的课时进行教育活动。
参考资料:http://www.bsjy.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