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9: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3:00
清以前的上古韵部研究(反对“叶音说”)
1。反对“叶音说”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读《诗经》感到不押韵时开始的。《诗经》产生于先秦,随时间推移,语音发生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明显差别。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之处,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也作“协”)、“取韵”。叶音说盛行于宋,吴棫《毛诗补音》是代表作,已亡佚。从朱熹《诗集传》注音中可以看到吴氏叶音的大致情形。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者。
2。上古韵部研究的开始
上古韵部研究最早的学者是北宋的吴才老。他创立“古韵通转”之说,但还未能离析古韵。最早离析古韵的人是南宋朝郑庠,他分古韵为6部,但不够科学。
清代上古韵部研究
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
顾炎武是古音学的奠基者,分古韵10部。(《音学五书》)
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古韵标准》)
段玉裁全面继承顾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也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则是26部,比王力29部仅仅少3部。段氏同时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等于运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六书音韵表》)
戴震采用阴阳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定古韵9类25部。(《声韵考》、《声类表》)
孔广森分古韵18部,比段氏增加1个冬部,同时提出阴阳对转理论。(《诗声类》)
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2部。(《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
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后来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1部。(《*音学十书》)
总结
上古韵部经过顾、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王国维曾对以上七家的贡献评论道:“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原斯学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过群经诸子及汉魏有韵之文,其方法则皆因乎古人用韵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说私意参乎其间。其道至简,而其事有涯;以至简入有涯,故不数传而遂臻其极也。”王氏的话虽未免说得过于绝对,但基本上反映了经过顾、江等七人的相继努力而将上古韵部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自此七人以后至今,上古韵的分部很少有什么大的变动,所谓增加韵部主要是将入声韵从阴声韵部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部,以与阴声韵和阳声韵相配。
清以后的上古韵部研究
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章太炎分古韵23部。
黄侃分古韵11类28部。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阴阳入三分法,之前诸家大多为阴阳二分法)(《音略》)
王力在黄氏28部基础上,做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王力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音韵学初步》、《汉语语音史》)
王力先秦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普遍性,不仅适用于《诗经》,也适用于同时代其他诗歌韵文。《楚辞》的时代比《诗经》晚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远,但它们的用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先秦文献不仅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押韵.《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韵,其他各书也常有押韵之处。
罗常培、周祖谟分古韵31部。
【总结】
清代以后的研究只是作了一些局部性和总结性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清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发展,它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清人研究结论的严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今人的分部,罗常培、周祖谟与王力分部都比较合理。罗,周二人的分部与王力的差别实际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这两部的分合对上古韵部的系统并无多大影响。目前多数教材、辞书、专著都采用的是王力的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