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1 02:0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2 04:23
理论依据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
建构主义被称作学习理论的一场*。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亚杰、维果斯基。这一理论流派在知识观、学习观及学生观这三观上与其他理论大为不同。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动态性,而不是客观真理。
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情境性与社会互动性。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的三观(知识观、学习观及学生观)对于新课改具有启示作用。新课改强调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与当前科技发展的联系;在课程实施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总之,建构主义的核心之意——学生的主动建构启示新课改注重学生实际发展,让学生动手去学,建构自己所需的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独立的智力组成,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几何-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与自知智力。每个人占优势的智力方面各有不同,因此,评价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不能只看某一种或某几种,而应该全方位地进行评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2 04:23
理论依据是理论层面的依据,在行动之前要从理论上去论证行动的合理性,必要性等等,就是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
在处理某个问题、作出某项决策的时候,总不会无根无据地作出,要有依据,这个依据,有理论层面的(如*理论、科学发展观等),也有实践层面的(如以往类似问题的处理案例)。
理论依据与事实依据相对应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因实践主体个体的差异存在而具有主体性特征。
依据
1. 把某种事物作为依托或根据。
《释名·释言语》:“基,据也。在下,物所依据也。”
2. 作为根据或依托的事物。
《礼记·曲礼上》:“必则古昔称先王” 汉郑玄注:“言必有依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依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2 04:24
在处理某个问题、作出某项决策的时候,总不会无根无据地作出,要有依据,这个依据,有理论层面的(如*理论、科学发展观等),也有实践层面的(如以往类似问题的处理案例)。理论层面的依据,就称其为理论依据。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2 04:24
就是说从理论上找到证据,在行动之前要从理论上去论证行动的合理性,必要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