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5:3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1、哲学理论不同

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2、修行不同

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

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

3、构成不同

大乘: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4、修道方法不同

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者为佛)。

扩展资料

由来:

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梵文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车乘或行程之意。相应地,说大乘,有显扬之意。现代的佛教学者,沿袭此用法,已是中性,并无显扬或贬抑的意味。实际上,“大乘”一名的渊源,小乘圣典《阿含经》便在多处提到这个名字。

1、“长阿含经”(Digha-nikaya)云: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人天。

2、《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大正藏》二·一八五页上),以行大乘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者为大士。

3、《根本说一切有部 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页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罗汉果,或有发趣声闻独觉乘心者,或有发趣大乘者。

意义: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

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众在佛门之中得到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快乐。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大乘佛教在中国儒教思想中原有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菩萨行》的教育。从菩萨道菩萨行到法界实相,一乘妙理之觉悟,大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修行菩萨道广积福德资粮,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利生,令一切众生,也能获得众生平等性智的觉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乘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乘佛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这里有回答篇幅很长说的也不错,可以作为参考意见。
但本人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是大乘的修行方式是自利利他,经常会把利他放在首位,最终的目的是普渡众生。小乘就是固守戒律完全自利,最终的目的证得空性涅磐彻底解脱自己的烦恼,但并不去救度众生。
小乘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不害人不作恶,但也不帮助别人,自私自利,完全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如与世隔绝的闭关打坐,即使念佛行善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加好地辅助自己,更快地自我解脱。小乘的最好级别就是修到罗汉果位。罗汉果位拥有很快入定的能力,能够一切随缘,拥有空性智慧能够破除无明彻底修干净自己的烦恼。但是虽然拥有空性智慧但是这个空性智慧没有大乘的三藐三菩提那么彻底,而且缺乏利益他人的智慧,对于如何帮助别人的洞察、预判及切机助人的能力不够。对于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视野较窄。小乘认为连自己都不够好还有什么资格帮助别人,因此缺乏利益众生的勇气和胆魄。小乘如果不发大愿,那将永远处于入定状态,除非小乘者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无法证得*的佛果后不甘心自己的果位,而在佛前发愿利益众生,因此佛菩萨会派他到人间来积累功德后修行到菩萨果位后再成佛。但这个难度非常大,因为小乘的习性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要变成大乘可谓难上加难。
大乘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仅守护戒律对自己有利,而且要对他人有利要有度化他人的决心,这里称为愿力。大乘的核心体现是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在自己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以后就不希望其他众生遭受与我一样的痛苦因而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早日学佛得到暂时或究竟的快乐。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指证得*一切空性与利他智慧的最高般若境界。大乘修行者拥有为利益他人而不怕艰苦的精神与勇气。即使躺在病床上也会发愿希望众生不要受这样的苦而早日解脱。因此修行大乘的难度很大,完全依靠愿力与坚定的利他心念,但大乘比小乘修行更快,也较早证得佛菩萨的果位。大乘修行者即使没有完全证得空性,但由于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而具有利益他人的智慧及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方法。大乘修行者的修行方法是自利与利他同时进行,例如自己在能力弱小的情况下也不会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帮助少部分的人或程度较浅的利他行为,当自己的能力开始变强各方面运势都很好的情况下会帮助更多的人,并在利益他人的方式上开始逐步强化,担当责任的勇气变得更大。大乘的境界很高,思维较为开阔,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维问题,因此利他的智慧也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利与利他是互相交融互相进步的。
在戒律上有很大不同,小乘如果犯了很重的罪那是无法忏悔的,而大乘修行者无论犯了什么戒律只要有愿力和菩提心没有不可忏悔的罪业。小乘在任何情况下必须遵守戒律丝毫不能违背,而大乘在利益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违背戒律,例如有人害人,大乘者会用武力、暴力和恶毒的语言等制止害人者使得更多人免于受害并且使害人者不造更多罪业。而小乘者是管住自己,不能采用类似的不良手段,否则就是破戒。
在相互遇到矛盾时,小乘者总是会看不惯大乘者,认为大乘者连自己都没有修行好还去帮助别人,并对大乘者的行为看不懂,也无法了解大乘者背后的动机因此会对大乘者进行诽谤。相反,大乘者不会对小乘者进行攻击,认为小乘是佛所的方便法门允许小乘的存在,完全理解小乘的想法。但是当小乘攻击大乘太厉害而导致很多人对佛法误解时,大乘者会为捍卫佛法的传承和众生的需要跳出来进行澄清和还击。因此大乘者是非常主动的,有着较大的胸怀与担当;小乘者相比较为狭隘和自私。由于众生的根器不同,佛陀也允许小乘的存在。其实小乘也不能诽谤别人的,但由于思维方法不一样也容易有这方面的习气。
大小乘的区别基本就在于此。楼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器和需要选择大乘还是小乘的修行。
这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较为简单地概括大小乘,回答的或许比较肤浅,要了解更多则要深入藏经,自己努力修行悟出道理,或请大德做进一步开示。

希望你满意!追问好像明白了,我一直听不懂,说深奥的听不懂,今天终于明白点了,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大乘佛法里重要讲发心、动机、思想、概念;
小乘佛法里重要强调表面和形式的东西;
大乘佛法里重要强调发心和动机,如果你发心善、动机善那就是善,
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恶就是恶,任何时候都一样。
很多人都希望能往生,其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里讲的,小乘里不讲这个。修往生法、净土法都是修大乘佛法。但是现在很多人把净土法都变成小乘法了,“我要往生!”却根本不考虑众生,也不想为度化众生而成佛,没有发愿菩提心,也没有发行菩提心,或者为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受持居士五戒,这完全是小乘法、是小乘的别解脱戒,这样不能往生。
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小乘的别解脱戒;在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大乘的别解脱戒。密宗里讲的受持别解脱戒的特殊的方法是密乘的别解脱戒。
什么是小乘法?什么是大乘法?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这些都要弄明白。自私自利,为自己解脱,不管受持什么法都是小乘法;为了众生的解脱,无论修什么法都是大乘法。为了今生的升官发财、健康长寿、为来世的人天福报都属于是世间法,哪怕你修的是大*法也是世间法,根本谈不到出世间法;为了解脱、为了超出六道轮回的痛苦,你无论修什么都是出世间法。

小乘是为了解脱的,但他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最终还是有自私心,所以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完全看心,不仅强调动机,也强调行为。但是大乘里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就像树根是药,树枝树叶也一样是药;树根是毒,树枝树叶也一样是毒一样。你的语言行为也许是善的,但是你的发心动机是恶的,那么你表面上善的语言和行为也是恶;为自己怎么都不行,为众生怎么都行。
别解脱戒主要是小乘里讲,小乘里没有任何时候允许杀生、饮酒、偷盗、妄语,但是大乘里就不一样。发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前提,在不是自私自利的情况下再看具体的情况。如果你杀害他了,对他的伤害小,但是对众生的利益大,这样就允许。偷盗也是一样,完全是为了他、为了上师三宝,就可以偷他的东西,虽然偷他的东西对他必然有一定的伤害,但是利大于弊,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偷东西。
大乘佛法能圆融一切、容纳一切,所以大乘佛法里的解脱是究竟的解脱,大乘佛法里的成就是*的成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6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主要区别:
1.是在对佛陀的看法上,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虽超人,但他仍是人,是人间的觉者、传教士;而大乘佛教则认为,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2.是在理论上,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没有独立常恒的主体,至于宇宙万物,则不是空的,这就是`人空法有`;大乘佛教则论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而且大乘佛教在修行方法上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基本修行方法。3.是在追求目标上,小乘佛教以断除一切烦恼,摆脱轮回,为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最高目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1、哲学理论不同

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2、修行不同

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

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

3、构成不同

大乘: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4、修道方法不同

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者为佛)。

扩展资料

由来:

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梵文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车乘或行程之意。相应地,说大乘,有显扬之意。现代的佛教学者,沿袭此用法,已是中性,并无显扬或贬抑的意味。实际上,“大乘”一名的渊源,小乘圣典《阿含经》便在多处提到这个名字。

1、“长阿含经”(Digha-nikaya)云: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人天。

2、《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大正藏》二·一八五页上),以行大乘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者为大士。

3、《根本说一切有部 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页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罗汉果,或有发趣声闻独觉乘心者,或有发趣大乘者。

意义: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

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众在佛门之中得到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快乐。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大乘佛教在中国儒教思想中原有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菩萨行》的教育。从菩萨道菩萨行到法界实相,一乘妙理之觉悟,大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修行菩萨道广积福德资粮,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利生,令一切众生,也能获得众生平等性智的觉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乘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乘佛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这里有回答篇幅很长说的也不错,可以作为参考意见。
但本人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是大乘的修行方式是自利利他,经常会把利他放在首位,最终的目的是普渡众生。小乘就是固守戒律完全自利,最终的目的证得空性涅磐彻底解脱自己的烦恼,但并不去救度众生。
小乘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不害人不作恶,但也不帮助别人,自私自利,完全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如与世隔绝的闭关打坐,即使念佛行善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加好地辅助自己,更快地自我解脱。小乘的最好级别就是修到罗汉果位。罗汉果位拥有很快入定的能力,能够一切随缘,拥有空性智慧能够破除无明彻底修干净自己的烦恼。但是虽然拥有空性智慧但是这个空性智慧没有大乘的三藐三菩提那么彻底,而且缺乏利益他人的智慧,对于如何帮助别人的洞察、预判及切机助人的能力不够。对于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视野较窄。小乘认为连自己都不够好还有什么资格帮助别人,因此缺乏利益众生的勇气和胆魄。小乘如果不发大愿,那将永远处于入定状态,除非小乘者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无法证得*的佛果后不甘心自己的果位,而在佛前发愿利益众生,因此佛菩萨会派他到人间来积累功德后修行到菩萨果位后再成佛。但这个难度非常大,因为小乘的习性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要变成大乘可谓难上加难。
大乘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仅守护戒律对自己有利,而且要对他人有利要有度化他人的决心,这里称为愿力。大乘的核心体现是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在自己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以后就不希望其他众生遭受与我一样的痛苦因而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早日学佛得到暂时或究竟的快乐。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指证得*一切空性与利他智慧的最高般若境界。大乘修行者拥有为利益他人而不怕艰苦的精神与勇气。即使躺在病床上也会发愿希望众生不要受这样的苦而早日解脱。因此修行大乘的难度很大,完全依靠愿力与坚定的利他心念,但大乘比小乘修行更快,也较早证得佛菩萨的果位。大乘修行者即使没有完全证得空性,但由于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而具有利益他人的智慧及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方法。大乘修行者的修行方法是自利与利他同时进行,例如自己在能力弱小的情况下也不会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帮助少部分的人或程度较浅的利他行为,当自己的能力开始变强各方面运势都很好的情况下会帮助更多的人,并在利益他人的方式上开始逐步强化,担当责任的勇气变得更大。大乘的境界很高,思维较为开阔,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维问题,因此利他的智慧也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利与利他是互相交融互相进步的。
在戒律上有很大不同,小乘如果犯了很重的罪那是无法忏悔的,而大乘修行者无论犯了什么戒律只要有愿力和菩提心没有不可忏悔的罪业。小乘在任何情况下必须遵守戒律丝毫不能违背,而大乘在利益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违背戒律,例如有人害人,大乘者会用武力、暴力和恶毒的语言等制止害人者使得更多人免于受害并且使害人者不造更多罪业。而小乘者是管住自己,不能采用类似的不良手段,否则就是破戒。
在相互遇到矛盾时,小乘者总是会看不惯大乘者,认为大乘者连自己都没有修行好还去帮助别人,并对大乘者的行为看不懂,也无法了解大乘者背后的动机因此会对大乘者进行诽谤。相反,大乘者不会对小乘者进行攻击,认为小乘是佛所的方便法门允许小乘的存在,完全理解小乘的想法。但是当小乘攻击大乘太厉害而导致很多人对佛法误解时,大乘者会为捍卫佛法的传承和众生的需要跳出来进行澄清和还击。因此大乘者是非常主动的,有着较大的胸怀与担当;小乘者相比较为狭隘和自私。由于众生的根器不同,佛陀也允许小乘的存在。其实小乘也不能诽谤别人的,但由于思维方法不一样也容易有这方面的习气。
大小乘的区别基本就在于此。楼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器和需要选择大乘还是小乘的修行。
这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较为简单地概括大小乘,回答的或许比较肤浅,要了解更多则要深入藏经,自己努力修行悟出道理,或请大德做进一步开示。

希望你满意!追问好像明白了,我一直听不懂,说深奥的听不懂,今天终于明白点了,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大乘佛法里重要讲发心、动机、思想、概念;
小乘佛法里重要强调表面和形式的东西;
大乘佛法里重要强调发心和动机,如果你发心善、动机善那就是善,
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恶就是恶,任何时候都一样。
很多人都希望能往生,其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里讲的,小乘里不讲这个。修往生法、净土法都是修大乘佛法。但是现在很多人把净土法都变成小乘法了,“我要往生!”却根本不考虑众生,也不想为度化众生而成佛,没有发愿菩提心,也没有发行菩提心,或者为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受持居士五戒,这完全是小乘法、是小乘的别解脱戒,这样不能往生。
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小乘的别解脱戒;在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大乘的别解脱戒。密宗里讲的受持别解脱戒的特殊的方法是密乘的别解脱戒。
什么是小乘法?什么是大乘法?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这些都要弄明白。自私自利,为自己解脱,不管受持什么法都是小乘法;为了众生的解脱,无论修什么法都是大乘法。为了今生的升官发财、健康长寿、为来世的人天福报都属于是世间法,哪怕你修的是大*法也是世间法,根本谈不到出世间法;为了解脱、为了超出六道轮回的痛苦,你无论修什么都是出世间法。

小乘是为了解脱的,但他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最终还是有自私心,所以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完全看心,不仅强调动机,也强调行为。但是大乘里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就像树根是药,树枝树叶也一样是药;树根是毒,树枝树叶也一样是毒一样。你的语言行为也许是善的,但是你的发心动机是恶的,那么你表面上善的语言和行为也是恶;为自己怎么都不行,为众生怎么都行。
别解脱戒主要是小乘里讲,小乘里没有任何时候允许杀生、饮酒、偷盗、妄语,但是大乘里就不一样。发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前提,在不是自私自利的情况下再看具体的情况。如果你杀害他了,对他的伤害小,但是对众生的利益大,这样就允许。偷盗也是一样,完全是为了他、为了上师三宝,就可以偷他的东西,虽然偷他的东西对他必然有一定的伤害,但是利大于弊,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偷东西。
大乘佛法能圆融一切、容纳一切,所以大乘佛法里的解脱是究竟的解脱,大乘佛法里的成就是*的成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6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主要区别:
1.是在对佛陀的看法上,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虽超人,但他仍是人,是人间的觉者、传教士;而大乘佛教则认为,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2.是在理论上,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没有独立常恒的主体,至于宇宙万物,则不是空的,这就是`人空法有`;大乘佛教则论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而且大乘佛教在修行方法上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基本修行方法。3.是在追求目标上,小乘佛教以断除一切烦恼,摆脱轮回,为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最高目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1、哲学理论不同

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2、修行不同

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

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

3、构成不同

大乘: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4、修道方法不同

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者为佛)。

扩展资料

由来:

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梵文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车乘或行程之意。相应地,说大乘,有显扬之意。现代的佛教学者,沿袭此用法,已是中性,并无显扬或贬抑的意味。实际上,“大乘”一名的渊源,小乘圣典《阿含经》便在多处提到这个名字。

1、“长阿含经”(Digha-nikaya)云: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人天。

2、《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大正藏》二·一八五页上),以行大乘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者为大士。

3、《根本说一切有部 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页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罗汉果,或有发趣声闻独觉乘心者,或有发趣大乘者。

意义: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

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众在佛门之中得到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快乐。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大乘佛教在中国儒教思想中原有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菩萨行》的教育。从菩萨道菩萨行到法界实相,一乘妙理之觉悟,大大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修行菩萨道广积福德资粮,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利生,令一切众生,也能获得众生平等性智的觉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乘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乘佛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4

这里有回答篇幅很长说的也不错,可以作为参考意见。
但本人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是大乘的修行方式是自利利他,经常会把利他放在首位,最终的目的是普渡众生。小乘就是固守戒律完全自利,最终的目的证得空性涅磐彻底解脱自己的烦恼,但并不去救度众生。
小乘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不害人不作恶,但也不帮助别人,自私自利,完全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修行如与世隔绝的闭关打坐,即使念佛行善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加好地辅助自己,更快地自我解脱。小乘的最好级别就是修到罗汉果位。罗汉果位拥有很快入定的能力,能够一切随缘,拥有空性智慧能够破除无明彻底修干净自己的烦恼。但是虽然拥有空性智慧但是这个空性智慧没有大乘的三藐三菩提那么彻底,而且缺乏利益他人的智慧,对于如何帮助别人的洞察、预判及切机助人的能力不够。对于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视野较窄。小乘认为连自己都不够好还有什么资格帮助别人,因此缺乏利益众生的勇气和胆魄。小乘如果不发大愿,那将永远处于入定状态,除非小乘者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无法证得*的佛果后不甘心自己的果位,而在佛前发愿利益众生,因此佛菩萨会派他到人间来积累功德后修行到菩萨果位后再成佛。但这个难度非常大,因为小乘的习性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要变成大乘可谓难上加难。
大乘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仅守护戒律对自己有利,而且要对他人有利要有度化他人的决心,这里称为愿力。大乘的核心体现是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在自己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以后就不希望其他众生遭受与我一样的痛苦因而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早日学佛得到暂时或究竟的快乐。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指证得*一切空性与利他智慧的最高般若境界。大乘修行者拥有为利益他人而不怕艰苦的精神与勇气。即使躺在病床上也会发愿希望众生不要受这样的苦而早日解脱。因此修行大乘的难度很大,完全依靠愿力与坚定的利他心念,但大乘比小乘修行更快,也较早证得佛菩萨的果位。大乘修行者即使没有完全证得空性,但由于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而具有利益他人的智慧及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方法。大乘修行者的修行方法是自利与利他同时进行,例如自己在能力弱小的情况下也不会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帮助少部分的人或程度较浅的利他行为,当自己的能力开始变强各方面运势都很好的情况下会帮助更多的人,并在利益他人的方式上开始逐步强化,担当责任的勇气变得更大。大乘的境界很高,思维较为开阔,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维问题,因此利他的智慧也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利与利他是互相交融互相进步的。
在戒律上有很大不同,小乘如果犯了很重的罪那是无法忏悔的,而大乘修行者无论犯了什么戒律只要有愿力和菩提心没有不可忏悔的罪业。小乘在任何情况下必须遵守戒律丝毫不能违背,而大乘在利益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违背戒律,例如有人害人,大乘者会用武力、暴力和恶毒的语言等制止害人者使得更多人免于受害并且使害人者不造更多罪业。而小乘者是管住自己,不能采用类似的不良手段,否则就是破戒。
在相互遇到矛盾时,小乘者总是会看不惯大乘者,认为大乘者连自己都没有修行好还去帮助别人,并对大乘者的行为看不懂,也无法了解大乘者背后的动机因此会对大乘者进行诽谤。相反,大乘者不会对小乘者进行攻击,认为小乘是佛所的方便法门允许小乘的存在,完全理解小乘的想法。但是当小乘攻击大乘太厉害而导致很多人对佛法误解时,大乘者会为捍卫佛法的传承和众生的需要跳出来进行澄清和还击。因此大乘者是非常主动的,有着较大的胸怀与担当;小乘者相比较为狭隘和自私。由于众生的根器不同,佛陀也允许小乘的存在。其实小乘也不能诽谤别人的,但由于思维方法不一样也容易有这方面的习气。
大小乘的区别基本就在于此。楼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器和需要选择大乘还是小乘的修行。
这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较为简单地概括大小乘,回答的或许比较肤浅,要了解更多则要深入藏经,自己努力修行悟出道理,或请大德做进一步开示。

希望你满意!追问好像明白了,我一直听不懂,说深奥的听不懂,今天终于明白点了,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大乘佛法里重要讲发心、动机、思想、概念;
小乘佛法里重要强调表面和形式的东西;
大乘佛法里重要强调发心和动机,如果你发心善、动机善那就是善,
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恶就是恶,任何时候都一样。
很多人都希望能往生,其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里讲的,小乘里不讲这个。修往生法、净土法都是修大乘佛法。但是现在很多人把净土法都变成小乘法了,“我要往生!”却根本不考虑众生,也不想为度化众生而成佛,没有发愿菩提心,也没有发行菩提心,或者为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受持居士五戒,这完全是小乘法、是小乘的别解脱戒,这样不能往生。
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小乘的别解脱戒;在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大乘的别解脱戒。密宗里讲的受持别解脱戒的特殊的方法是密乘的别解脱戒。
什么是小乘法?什么是大乘法?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这些都要弄明白。自私自利,为自己解脱,不管受持什么法都是小乘法;为了众生的解脱,无论修什么法都是大乘法。为了今生的升官发财、健康长寿、为来世的人天福报都属于是世间法,哪怕你修的是大*法也是世间法,根本谈不到出世间法;为了解脱、为了超出六道轮回的痛苦,你无论修什么都是出世间法。

小乘是为了解脱的,但他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最终还是有自私心,所以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完全看心,不仅强调动机,也强调行为。但是大乘里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就像树根是药,树枝树叶也一样是药;树根是毒,树枝树叶也一样是毒一样。你的语言行为也许是善的,但是你的发心动机是恶的,那么你表面上善的语言和行为也是恶;为自己怎么都不行,为众生怎么都行。
别解脱戒主要是小乘里讲,小乘里没有任何时候允许杀生、饮酒、偷盗、妄语,但是大乘里就不一样。发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前提,在不是自私自利的情况下再看具体的情况。如果你杀害他了,对他的伤害小,但是对众生的利益大,这样就允许。偷盗也是一样,完全是为了他、为了上师三宝,就可以偷他的东西,虽然偷他的东西对他必然有一定的伤害,但是利大于弊,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偷东西。
大乘佛法能圆融一切、容纳一切,所以大乘佛法里的解脱是究竟的解脱,大乘佛法里的成就是*的成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6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主要区别:
1.是在对佛陀的看法上,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虽超人,但他仍是人,是人间的觉者、传教士;而大乘佛教则认为,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2.是在理论上,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没有独立常恒的主体,至于宇宙万物,则不是空的,这就是`人空法有`;大乘佛教则论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而且大乘佛教在修行方法上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基本修行方法。3.是在追求目标上,小乘佛教以断除一切烦恼,摆脱轮回,为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最高目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找专业防水队做完还漏水怎么维权 法院会受理房屋漏水造成的纠纷吗? 巴西龟最长活多久,家养!!! 养胃的药最好的是什么啊 婴儿积食发烧不愿吃药怎么办 板门穴位在哪个部位 手机设置放偷看的方法? 凝结水回收器生产厂家? 个人账户养老金预测公式:现有5万元,缴费20年,能领多少钱? 临沂比较有名的男装品牌 大乘法是什么意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比利时的空降袭击取得了哪些成果? 佛教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怎么区分? 佛教里的 大乘法和小乘法 是什么意思 外阴痒,用比较热的水洗后,又不痒了,过会又会痒,是怎么回事! 今早外阴瘙痒症状发生 清洗了一下 反而更厉害了 请问用什么药能缓解一下呢 洗液洗了外阴后更痒了,怎么办 外阴瘙痒,刺疼 外阴瘙痒,越是洗的时候和用纸擦的时候就更痒,怎么办 外阴有点痒用清水洗的时候搓的很了点,现在有点疼怎么办啊? 外阴痒还疼,这是什么病? 外阴又疼又痒吃什么药 外阴痒,用开水洗了更痒,怎么办 的做法,土豆鸡蛋饼怎么做好吃,土豆鸡蛋饼的家常做法 外阴痒,清水洗了还痒,反反复复的,好难受,请问什么病 外阴痒还会刺痛用很烫的水洗反而很舒服是怎么回事啊外 电视频面脏用什么能察干净 小米手机换成魅族可以使用换机精灵么 刚刚用了开水洗了阴道外,怎么现在比刚才还要严重痒 我从魅族手机换到小米手机怎么登陆游戏 大乘法会上为何有很多阿罗汉圣者? 以下几个物品请翻译成英语。 大乘佛教是谁开创的? 去美国留学要带什么东西 支付宝实名认证中身份证图片大小不超过2M,这个上传图片到底是多大呀,原图是1017乘628 856kb,求高人, 大安法师为什么说求生净土是大乘法 大乘法最究竟,佛陀为什么要说其他几乘 zwk48电动车控制器接线图 佛教的大乘小乘有什么区别? 做PVC印刷厂家,去哪里发贴好? 做免费的推广又去哪好? 我有点不知道方向,请大家赐教。 大小乘以何而区分?应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关于这方面的修养,你今后有何打算? 佛法的大乘法同。小乘法。有什么分别。泰国同柬埔寨的和尚为什么可以吃鱼。吃肉。中国的和尚就不能吃肉。 德国攻击比利时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经过?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读的佛经一样吗 大乘佛教 佛教是不是分大乘和小乘教派,有什么区别啊? 娑婆世界佛陀出世时先讲了小乘佛法,就有许多人证得阿罗汉果,此时大乘佛法机缘立刻就出现了吗? 德军突击比利时采取了什么战略? 南传上座部是否是佛教原有的姿态?为何说大乘不是佛说?请知道的大德开释? 二战时为何比利时会在德军的攻击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