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史实归纳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3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31 12:5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30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上:
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
*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散*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加强*集权。
2、经济上: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3、民族关系:
民族政权并立。
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
5、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
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扩展资料: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
显德四年(957年),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十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31
一、封建经济结构有所不同 表现在封建土地的经营方式上.前代是以士族地主的大庄园经济占支配地位,而五代十国则是以庶族地主的庄园经济占支配地位.魏晋南北朝的封建大庄园是由汉代世家豪族的坞堡形式的封建庄园发展而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末期开始衰落,隋末农民战争以后遂土崩瓦解。整个唐代庄园的经营方式逐步取代了这种封建大庄园,也就是说。封建土地私有程度的增加.劳动者所承受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减少。经过唐末农民战争这种变革算是完成了.与此相关联.魏晋南北朝的封建大庄园是高度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因而商品经济萎缩。远不能与秦汉相比,那时虽有商业活动,但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奢侈品。而且以物易物的现象十分普遍。货币地位大大下降.五代十国则不然。即使在战争频繁的中原地区。商业仍然活跃,贸易的货物虽然仍以奢侈品为大宗.却还有相当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无论是中原的五代,或者是南方的九国。商税都是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商的人.包括了上自后妃,下至官吏的大小封建贵族、官吏,巨商大贾又多是依靠各地封建政权的统治者才能贸易各地.牟取暴利的。
二、社会基础也有差异 这是与封建经济结构的差异密切相关的。三国是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的发展,而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的由来很久,作为后世士族发主的先驱的名门望族结为庄园主集团。这种半割据状态一旦遇到*势力衰落的时机。便立即发展为州牧割据。三国、两晋形成了士族地主的支配地位。声势显赫的士族领袖人物不仅成为封建王朝的支柱,甚至封建皇帝也要赖其提挈。即使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封建贵族建立政权,也不能不依赖他们的支持,门阀世族的力量空前强大。当然,十六国和北朝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这就是内迁的少数民族封建贵族。但后来随着民族的大融合而合流。
入唐以来,士族和庶族的斗争激烈进行,经过几翻斗争,士族和庶族逐渐融合,同时又结党相争,势同水火.于是“孤寒无党”的“蕃将”被擢升为雄据边区,手握军、政、财、刑大权的节度使,此后节度使遍及中原,呈现了半割据状态。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都是与士族和庶族的斗争相关联,就总的趋势来说,是士族与庶族的合流,形成势官地主阶层,它在宋代称为“形势户”.但在唐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在*农民起义军过程中。新兴的藩*倒了旧藩,藩镇之间旧日的相对平衡完全打破。唐朝廷不但失去了江淮、巴蜀的财赋收入,而且内部矛盾重重。仰鼻息于强藩。受他们的操纵控制。这样半割据转为割据之局,徒有其名的大唐帝国终于覆灭。出现了大*的局面,然而也恰恰在这时。出现了新的生机。
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发展。又是由长期僵持之局转向统一局面的过渡时期。它是封建军阀称王称帝的年代。藩镇和帝王是一体之人,他们的出身比店代藩镇还要“等而下之”,至于文人.虽也有极少数士族遗孽和相当数量进士出身,但他们并非凭借门第或猪科举而致位卿相.只不过是投靠藩镇,屈居幕僚,随着镇帅升为天子,他们也就攀龙而跻卿相;而且即使他们位居宰轴,也只能看武夫脸色,听将帅驱呵。保其禄位而已。所以五代十国的社会基础与唐朝是颇有差异的。就是说.它改变了唐代士族与庶族新贵族合流为势官地主的状态,此后的势官地主又是另一代新人了。在五代是挥舞长*大戟的武人和听其支配的官僚,在宋代则是又以科举出身的士人为主了。
史学界有称后唐、后晋、后汉三朝为“沙陀三王朝”的说法,其实是不妥的,虽然这三个五朝都是沙陀军人当皇帝.但却与十六国、北魏不同,与此后的辽、夏、金、元、清更不同.这是因为首先他们没有对汉族采取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其次后唐冒称唐室后裔,施行唐制,晋汉踵行不改.尤其重要的是三朝都不曾形成一个沙陀封建贵族集团为核心的政权,而几不分蕃汉.一体使用,实际上起决策作用的人物多是汉人,可见它们与汉族地 主所建封建王朝并无区别。
三、就割据政权分布状况看,与前代大不相同 以前的割据时期,基本上为南北对峙。也就是南方和北方基本上都分别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五代十国则不然,中原五代历时都不久,十国中历时最短的前蜀也比五代中任何一朝要长。这是由于南方诸国“保境息民”*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割据政权之多。前所未见,这是唐中叶以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各地经济有了重大发展的反映。否则怎么可以理解。在唐中叶还相当落后的福建能够养得起闽政权下的那批数量庞大的贵族、官僚和军队呢? 四、五代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原地出现的时间最短的割据时期。也是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次割据 三国时期历时九十年;十六国和南北朝历时近三百年。五代自后梁建国至北宋代后周共五十三年.此后又有辽、宋对峙和宋金对峙.但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几个时期是不同的。辽宋对峙可以说是由辽和宋分别统一了边疆和中原.虽然也同时存在西夏、大理以及回鹘诸政权,吐蕃政权.这类情况在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几乎都有。至于宋、金对峙,确乎有些象南北朝,但是无论十六国和南北朝都是中原地区自行*。形成割据。建立割据政权的内迁民族都是迁入较久.并且是在中原“创业”。金朝则不然,它是女真贵族于原居地完成部族的奴隶制度变革建立政权之后。逐步侵入中原的.它不是中原自身*的产物。所以两个“南北朝”貌似而神异。五代历时最短.而且从此中原地区自身不再*.这都不是偶然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士族地主和他们经营的封建大庄园对*集权的封建主义王朝具有很大的离心力。三国时期正是他们发展壮大的阶段。所以依靠门阀世族为支柱的西晋王朝就享年不永。此后近三百年之问.在士族势力由盛而衰的形势下.经过了重重灾难。统一才能重现.五代就不是这样了.分散的庄田.出自凡下的庶族地主只能依靠强有力的封建国家来保障他们的利益.而不足为左右皇杈的社会势力。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握有重兵的封建政权军阀可以要挟朝廷,甚至称王称帝.但这种现象终究不能长久。所以,五代王朝象走马灯似的更换.蕃镇们的财富更是朝夕易主.瞬息转手.封建秩序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物极必反,统一代替了割据。而中原地区自行*割据之局从此基本上不复见于中国封建制的历史。
! 五代十国表面上乱,实质是变。把五代十国看成是混乱倒退的“黑暗时代”,可以说是受了宋代文人陈腐观念的影响.就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来考察,五代十国是一个大霞荡、大变革的时期。从此士族地主的影响荡然无存,劳动者由农奴身分转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的农民身分。从些势官地主换上了以科举出身的人物。汰除了士族残余和袭其旧风的官僚,藩镇,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封建割据的因索,而增强了统一的基础。从五代十国自身来看。固然有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它们得到发展的另一面。在南方这后一方面应当还是主要方面。我们可以认为五代十国是中国社会经济习进一步南移的重要时期。又是中国封建制时代文化重心南移的开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31
北方朝代更替频繁,战乱不断,经济受到巨大损失,南方相对和平,经济发展,但政 治 *,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共54年,南方有杨吴,吴越,南唐,马楚,南汉,王蜀,孟蜀,南平,闽等九个国家,相对和平,直到北宋统一战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32
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1、*上: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散*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加强*集权。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3、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5、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展资料:法律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957年),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十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