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8: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6 06:19
“1950年代对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的主动发掘,造成大量文物难以保护,正是汲取了这次惨痛教训,我国才有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理念。”
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经*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其背景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吴晗在内的一批文化*提出关于明长陵的发掘计划,但是因为其规模太大,难度太高,就选定规模较小的定陵先进行试掘。
“定陵发掘收获很多,比如发现了明代皇帝在棺材里并不是仰卧平躺的,而是身体侧卧的屈肢葬法,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这是此前所未见的。”高蒙河说,但是发掘带来的负面后果却也不少:“地宫打开后,不少有机质的珍贵随葬品如丝织品等,在接触到空气之后出现了霉变、板结、损坏严重等问题,装殓皇帝和两位皇后用的三口用金丝楠木做成的红漆棺椁,被人遗弃而毁坏,就连好不容易清理出来的皇帝和皇后的遗骨,也在后来的运动中被烧了。”
由于经验不足,考古人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的衣物上,过了几个月就全变黑、变硬、变脆。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太过简陋,四面漏风,根本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以至于后来出版的考古报告里,大多数丝织品只能呈现支离破碎的损坏状态。
更大的伤害是,*期间,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离开了岗位。已经打开的皇陵就那样被搁置,大多数的珍贵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于自然条件下,迅速干枯*。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让农民劈了当家具。万历和他两个皇后的尸骨,更是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因此,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很多奇珍异宝遭到无法修复的毁坏。时任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先生随即上书*,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准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一申请。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从此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
上面是答主在各处搜集并集中总结的一些资料,总的来说就是定陵在发掘过程中,由于文物保存的技术水平落后、缺少相关经验等原因,再加上当时一些“*保皇派”的思想,导致了定陵的珍贵文物在发掘过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是毁灭,因此我们说“定陵挖掘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最后 一段是答主自己手打总结的,希望能的帮助到你。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6 06:19
1,保护技术不过关,许多文物一出土很快变质,特别是不易保存的精美丝织品没能得到有效保护。2,挖掘时有些盲目从事,各种环节,细节做不到位,导致许多有效信息丢失。3,后来的反封建,破四旧导致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毁,名贵木材作的棺材被丢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