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学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1 08: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2 12:16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和区域科学家对经济增长模式及发展道路的关注逐渐集中,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探索。这个时期,二元结构的概念与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最初,二元结构主要指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划分,但很快研究重心转向了经济层面,取得了显著成就。70年代以后,二元结构的理论扩展至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焦点。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在1953年的《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中首次提出二元结构理论,他以印度尼西亚为例,揭示了其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即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并存。伯克认为,传统农村社会依赖土地和劳动力,而城市则通过资本和技术实现工业化。这种二元性源于传统与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资源配置和行为准则的显著不同。
各国经济学家进一步深化了二元结构的研究,构建了五大理论流派,如工业化带动论、产业结构转变论、现代要素引入论等。工业化带动论由刘易斯提出,他认为工业化能推动社会转型,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变。产业结构转变论强调社会经济结构从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的重要性,钱纳里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变的三个阶段。现代要素引入论则由舒尔茨提出,他强调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引入和合理配置现代生产要素,如科技和人力资本,这在经济增长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总的来说,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为理解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视角。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