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人格能自愈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11: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7:32
(一)何为双重人格
通常,我们对于“双重人格”这一词汇可能会抱有贬义的看法。在许多小说和电影中,我们会看到有关人格*导致犯罪的情节,例如《搏击会》、《密窗》和《致命ID》等电影。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双重人格并非是一种病态的人格*,而是多重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它代表了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美国精神病大词典的定义,“多重人格”是指一个人拥有两个或更多个相对独立且分离的亚人格,这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
(二)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
尽管一个人可能拥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任何给定时刻,只有一种人格是明显的。每种人格都有其自身的记忆、行为和偏好,它们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相反。多重人格可以表现为双重、三重、四重等,甚至有报道最多可达17重。通常,其中一种人格占主导地位,但两种人格之间几乎意识不到对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起初通常是突然的,与创伤性事件紧密相关;后来,这种转变仅在遇到极大的压力、应激性事件,或在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发生。需要指出的是,纯粹的多重人格现象非常罕见,世界上报道的案例还不足50例,而我国也只有少数关于双重或多重人格的正式报道。
(三)双重人格的成因
双重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患者在童年时期往往处于被压抑或不健康的生活环境中。当儿童的需求受到压抑,愤怒或不满情绪表现出来时,家庭等环境会对他们进行惩罚或强迫压制,迫使他们遵守行为规范。这种压抑的情感可能会分离出来,患者通过想象创造出另一个“他/她/它”,这个“他/她/它”拥有被压抑的情感或行为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愤怒或不满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到分离的人格部分,当达到一定阈限时,主体人格便不再意识到分离人格的存在。与此同时,被压抑的内容逐渐增多,后继人格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最终导致人格的完全*。
(四)人格分离是可以通过训练实现的
尽管在电影和小说中经常出现人格*的情节,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病例非常罕见。据记载,人格*的案例不超过100位。这些案例的治疗通常是通过谈话治疗、暗示或催眠进行的。既然可以通过催眠暗示实现人格的统一,理论上也可能通过类似的方式实现人格的分离。
(五)双重人格的伦理问题
在治疗双重人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目的是消除其中一个人格以保全另一个人格。这种做法引发了伦理问题。表面上,任何人都可能将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看作是两个人。然而,在道德层面上,我们并不将次要人格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因为只有一个肉体。但如果人格是一个人的单一特殊属性,为何次要人格不被视为一个人呢?从道德角度来看,消除一个人格是否等同于法律上的谋杀?这类似于连体婴儿手术中切除一个发育不完全的婴儿,但人格*并不涉及发展的不完善,因为大部分次要人格都是完整的人格。因此,消除一个人格似乎是不公平的。
(六)文学作品中的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经常成为影视作品的题材,尽管真实的案例非常少见。自首次发现此类病例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知的多重人格案例不超过1000例。因此,大多数心理学家没有亲眼见过真实的双重或多重人格案例,他们的了解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例如,《24个比利》和《三面夏娃》等作品被认为较为准确地描绘了多重人格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