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21: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7:14
自信,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应当是在某专业、某领域学有所成的人。学识广博的人由于有深厚的知识学问 “垫底”,因此当他面对学生时,自然会流露出一种自信来。这种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具有一定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去传授知识。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令人反感,因而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自信与自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现出来,举手投足,甚至表情、神态都可以透露出这种心理的轨迹。要把握好这个“度”,非得练好“内功”不可。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逊可以促使人不断地上进,同时也具有一种亲和力。博学而又谦逊,应该是教师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饱学之士、学问大家往往是谦逊而又平和的。但是作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果缺乏自信,过于谦逊,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得接受者对其传授的知识的准确性、可靠性产生怀疑;同时,过分的谦逊也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会令人生厌,并产生一种抑制和抵触的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自信与谦逊都是为人处事的良好态度,自信需要能力、才干作 “本钱”,谦逊也绝不意味着浅薄与无知,同样需要知识、学问为“资本” 。自信而不自负,谦逊而不自卑;处事自信,为人谦逊,这才是最理想的组合。
所谓知识是人与人相互传达的,简单来说就是甲知道知识A告诉了乙,乙又告诉了丙,而丙会将知识B告诉甲和乙.课堂也是如此,教师把握整个课堂的知识传达,与此同时也会有知识传达给教师.这个知识无论是言语还是态度都会传达给课堂里的人,而这个知识是好还是坏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课堂里的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传播的知识,也许这知识会影响他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