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16: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4 19:37
细菌的耐药性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两种: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又称为天然耐药性,源自细菌染色体基因,这种特性是遗传性的,世代相传,不会因抗生素的使用而改变。例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表现出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的抵抗也是固有的,而铜绿假单胞菌则对大部分抗生素表现出天然的不敏感性。
相比之下,获得性耐药性是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产生的。这种耐药性并非细菌的固有特性,而是通过质粒介导,细菌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抗生素失去杀灭作用。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抵抗抗生素,这种耐药性在停止使用抗生素后可能会消失。然而,如果耐药基因通过质粒转移到细菌的染色体上,那么这种耐药性就会成为代代相传的固有耐药,对治疗构成更为严重的挑战。
总的来说,固有耐药性是细菌的先天特性,而获得性耐药性则是在接触抗生素后通过环境压力形成的,这两种耐药性都对临床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这两种类型的耐药性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对抗细菌感染。
扩展资料
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