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7 01: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1 14:01
此次嘉德四季有幸得郭若愚先生家属之信任与支持,得将先生珍藏名家篆刻、古墨、竹刻以及紫砂等三十二物汇为《智龛珍藏》专场,使得先生珍藏且相伴一生之诸物呈现于诸家,实为吾等之大幸事,亦为诸家同好之大幸事!
▲ 郭若愚先生1998年于寓所
郭若愚先生(1921-2012),字智龛,斋号金梅花室、采笔楼、塔印楼、籀斋、夔斋,上海市人,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鉴定家、篆刻家、书画家。师从邓散木研习书法篆刻,从阮性山学习绘画,追随郭沫若、郑振铎研究古文字及文物考古。1950年于华东文化部文物处工作,并参加筹备罗马尼亚建设成就展、成立鲁迅纪念馆、举办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展览会等工作。1955年任上海市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保管部主任。1959年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考古部主任,同年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先后任图书资料室副主任、考古部副主任等职。
郭若愚先生于1940年经虹口圆通寺万圆法师介绍,拜邓散木先生学习书法篆刻,智龛之字便是邓散木先生所取。之后又与赵时棡、丁仁、王福厂、葛昌楹、钱厓、张鲁厂、钱君陶先生等篆刻名家有诸多交往。本场之十八印,均为先生珍藏之物,多于先生篆刻专著中论及,其中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邓石如作酱油青田石印颇为瞩目,先生曾言:研究完白作品邅变之述,此印是重要的资料。
4409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 邓石如刻酱油青田石印 高 H 3.3
边款:庚子(1780 年)冬中邓琰
印文:兰为知己
RMB:1,000,000-2,000,000
此印以酱油青田石为材,制为四方平头式,一面浅刻庚子(1780 年)冬中,邓琰款,印面作兰为知己四字白文印。
此印经由郭若愚先生珍藏多年,今得见释,实为幸事。郭若愚先生谈及这枚印章来历时提及邓琰篆刻的作品,我搜辑到印花数百方,张鲁厂曾借去选出一一八方,全部摄影,准备续刻完白印谱,尚未得完成,而鲁厂亦于去年(1962 年)逝去。忆及此事,不免人琴之痛。石如遗印,除传朴堂搜得十五石外,我又访得六七事,兹介绍其精美者四,是为完白篆刻的新资料。(引自《邓石如和他的篆刻新资料》,《文物》,1963 年第10 期,第90 页)其中精美者四的第四枚,便是此方兰为知己印。郭先生称此印尚具徽派规模。研究完白作品邅变之述,此印是重要的资料。
著录:
1.《邓石如和他的篆刻新资料》,《文物》,1963 年第10 期,第89 页
2.《中国篆刻丛刊》第二二卷清16,小林斗盦编集,日本二玄社,1984 年,第11 页
3.《中国印谱》,冯作民译,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2 年,第196 页
4.《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清代徽宗印风(下)》,重庆出版社,1999 年,第3 页
5.《篆刻史话》,郭若愚著,台北,2000 年,第165 页
6. 《篆刻年历》,黄尝铭编著,真微书屋出版社,2001 年,第287 页
7.《邓石如篆刻》,孙慰祖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年,第8 页
8.《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下卷)》,王家新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年,第339 页
9.《中国历代篆刻精选必临系列7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精选》,浩瀚文化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年,第8 页
郭若愚先生曾作《谈墨》一文,可见对于古墨收藏亦颇有心得。是次清康熙曹素功作黄海山图紫玉光墨一套三十六方实为墨中极品,熙朝曹素功墨,世已少见,曹墨诸品第一紫玉光又更少见,黄海三十六峰之三十六笏无缺者,历经三百余年,经由郭若愚先生珍藏至今,堪称稀世罕见。《谈墨》中亦提及:清代制墨家在康熙时有曹素功,他的名墨是隃麋,由于他制墨佳妙,皇帝送他紫玉光三字,他就造了一种紫玉光墨,质量是极好的。
4403 清康熙 曹素功制黄海山图紫玉光墨一套三十六方
长 L 6.2、长 L 3.1
RMB:100,000-200,000
此黄海三十六峰图最早为徽州知府张秀升设计并嘱曹素功所制。张秀升(1637-1678),名登举,号息庵,襄平(今辽宁辽阳)人,汉军正蓝旗,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康熙十三年(1674年)任徽州知府,后升浙江杭严道。《曹氏墨林》中详细记载了张氏创绘之过程歙士曹尹润生先生旧藏素功,儒而市隐,监制墨妙,备极精工。予因思山之灵,水之清,因以成墨之精,墨固秉山川之气,以成而墨之质,允克载山川之形,于是取诸予怀,绘成黄海三十六峰之图,而副之以白岳,爰属素功监制焉。此后,于康熙十六年至二十年(1677-1681年)任徽州府同知的邢谦亦曾嘱曹素功再制此墨。邢谦,字撝庵,别署宜诜堂,河南祥符(今属开封)人,以儒士累官安徽徽州府同知,工书翰,喜制墨。
从上可知,息庵张秀升除设计黄海三十六峰图之外,另有白岳图副之。实际上,紫玉光集锦墨,除若本品之黄海山图墨三十六笏一套外,尚有白岳图墨二十笏一套,故宫博物院即有收藏,其漆盒盖面之铭文布局与内容均与本品相同。二者可互为印证。熙朝曹素功墨,世已少见。曹墨诸品又以紫玉光为第一。此套黄海三十六峰紫玉光墨,三十六笏历经三百余年而无缺,后由郭若愚先生珍藏至今,堪称稀世罕见。藏墨大家张子高先生也仅藏有其中天都一笏。查阅资料,仅见尹润生先生藏有另一全套黄海山图紫玉光墨,尹先生在书中赞曰黄海山图墨传世者殆无全璧,此墨自康熙迄今几三百,犹完整无缺,于康熙曹氏成份墨中居其翘楚,实并世稀见之珍也。
此外,先生在紫砂研究方面亦是颇有心得,曾为一把何心舟作梅调鼎铭玉成窑柱础壶撰文两篇:《从赧翁壶铭说当时饮茶的情趣》、《笠翁壶的记述是怎么一回事》,而此壶亦有幸现身此次《智龛珍藏》专场。
4432 清同治 何心舟作梅调鼎铭玉成窑紫砂柱础壶 长 L 14.5
铭文:茶已熟,雨正濛;戴笠来,苏长公。赧翁
款识:底曼陀华馆款、盖内心舟款
RMB:500,000-800,000
本品泥料精炼,色呈瑕黄,直口,平肩急转,腹部及底外侈,外底中部微凸,整体呈柱础型。盖与壶子母口相接,盖钮呈倒柱础型,与壶身呼应。
一脱陈俗意趣。铭句、书法与壶身三者融合无间,堪称曼生壶之后又一佳话。
此壶由梅调鼎题字篆刻,由晚清陶艺名家何心舟制壶,是为玉成窑之文人砂壶佳作。 题刻铭文戴笠来,苏长公按郭若愚先生语,反应了当时的饮茶情趣,即邀请精形修德之人,也是《清稗类钞》中提及饮茶之宜者佳客一条。而壶型柱础式,亦是与雨正濛一语相切,暗含础润而雨之意。
何心舟,字子陶,号韵石、石林、石林居士,斋名曼陀华馆,浙江绍兴人。其尤善练泥调砂,他所制作的调砂壶质坚砂匀,壶面光滑却透气良好。其作品多与文人雅士合作,其中尤以与书法家梅调鼎合作的茶壶最具代表性。
梅调鼎(1839-1906),字友竹,晚号赧翁,浙江慈溪人,书法家,师法二王。梅调鼎出于文人爱好,在慈溪林家院内创办浙宁玉成窑,聘请制壶名手何心舟、王东石等人,并与任伯年等文人雅士,参与壶式设计与题铭创作,制作茶壶、水盂、笔洗等紫砂器。有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之赞。
在竹刻方面,先生亦研究深入,在1963年至1965年间曾于香港《大公报艺林》上发表五篇竹刻文章,其中一篇《清代早中期的竹刻》一文中开篇记载有一件沈兼刻竹雕夜游赤壁诗文笔筒,此次亦有幸现身拍场。
4430 清早期 沈兼刻竹雕夜游赤壁诗文笔筒 高 H 14.4
RMB:400,000-600,000
沈兼刻竹承袭三松一脉,传世作品多为雕镂一类,此类浅刻作品实属罕见。郭若愚先生在谈及清早期竹刻时,亦是提及本品,并称朴雅可爱,耐人寻味。清早期竹刻并非匠人所为,刻竹者多有极高的诗画修养,可称为隐逸型竹人,故其作品多构思巧妙,刻法亦随心多变。本品便是一例,实为罕见的沈兼浅刻作品。
本品著录于《清代早中期的竹刻》(此文原载于香港《大公报艺林》,1963年-1965年;后收录于《文博专家郭若愚》,郭伟亭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第155页),现将著录文字摘录如下:
沈兼(1617-1675)又名参,字两之,号无诤道人,居疁城东。他叔父沈禹川,工朱氏雕镂法;他父亲汉川,亦从朱三松学竹刻。因此两之得以尽心摹拟,获其真传。他弟弟名尔望,亦解奏刀,时称伯仲。
两之竹刻传世极稀,我见其浅刻苏髯赤壁图笔斗一件,扁舟一叶,泛烟水间;云间明月赤壁竣崖不可攀,石间苇荻丛生,清风披拂,若有声响。石壁之隙有两之二字隶书款。此器朴雅可爱,颇耐人寻味。由此可见练水派亦有浅刻一法,不见实物,不可知也。
4431 清早期 紫檀诗文臂搁 长 L 25.2
铭文:梅花品格高,不在红与白。望者堪匹俦,南山有松柏
钤印:西囗翰
RMB:200,000-300,000
自郭若愚先生家属处得获郭伟亭先生编著《文博专家郭若愚》一书,读及书中一段郭先生往事。1979年郭若愚先生退休后,上海师范学院邀请先生于中文系教授古文字和甲骨文研究,先生花数月时间先后编写了《甲骨学讲义》、《古文字研究》讲稿作为补充教材。这几本讲义是先生于家中用钢针笔在蜡纸上一笔一画刻出来的,郭伟亭先生建议请年轻同事来帮忙,郭先生说:这些文字在甲骨上大大小小不规则,我一定要刻的清楚、典型,学生们看了才会掌握它,别人刻我不放心。刻写月余才弄好。读至此处不禁动容,不禁再叹先生治学之严谨,对待后学之苦心。念及《智龛珍藏》此三十二物皆曾于金梅花室中同先生朝夕相伴,不禁再叹,得见实乃吾辈后学之大幸事!
嘉德四季第51期 仲夏拍卖会
中国书画 瓷器玉器 家具工艺品 古籍善本
【 预 展 PREVIEW 】
2018 / 5 / 15 5 / 17
【 拍 卖 AUCTIONS】
2018 / 5 / 18 5 / 20
【 展 拍 地 点 】
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