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7 08: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3 20:06
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们成功研发出更大尺寸、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
冲绳科技大学(OIST)的研究团队在“先进能源材料”杂志上揭示了他们的创新成果——采用新型缺陷控制技术,打造出具有卓越稳定性和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这款下一代能源解决方案在短短十年间,效率从3.8%飞跃至25.5%,展现出无限潜力。
钙钛矿作为最具前景的太阳能材料之一,其成本低廉且拥有柔性特性,为多功能应用打开了大门。然而,商业化的道路上,稳定性问题和规模化生产挑战依然存在。OIST能源材料与表面科学系的博士后郭国庆揭示:“钙钛矿材料易碎且易分解,这令大规模电池组件的持久高效成为难题。”
钙钛矿电池的核心结构包括钙钛矿层、传输层和电极。在新研发中,通过加入氯化铵,研究团队成功减少了钙钛矿膜中的晶粒数量,使尺寸显著增大,从而降低晶界对电荷传输的影响。这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对抗了湿度和氧气引发的降解,延长了设备寿命。
尽管挑战重重,研究人员已制造出5 x 5 cm²和10 x 10 cm²的模块,其厚度是传统实验室标准的两倍。关键在于,他们成功克服了溶解和结晶难题,通过氯化铵优化了溶液,制造出杂质更少、晶粒更大、缺陷更少的钙钛矿层。
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大型组件的性能表现优异。5 x 5 cm²组件的效率达到了14.55%,比未使用氯化铵技术的组件高出1.5%,且在两个月内工作1600小时,超过预期效率的80%。而10 x 10 cm²组件保持高效率的时间超过1100小时,标志着钙钛矿组件寿命测量的一个新里程碑。
这一创新不仅标志着实验室尺寸向商业规模的迈进,也为未来的15 x 15 cm²组件研发奠定了基础。郭国庆博士表示:“虽然从1.5 x 1.5 cm²到10 x 10 cm²的跨越并非易事,但团队充满信心面对更大的挑战。”
OIST技术开发和创新中心的概念验证计划为这项突破性工作提供了支持,预示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商业化前景一片光明。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加高效、稳定的太阳能解决方案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