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6: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12:25
商鞅和申不害同样是法家的人物,他们也同时进行了一场有关于法的变法热潮。这两个人对于秦国和韩国的贡献也是非常明显的。商鞅对于秦国来说的意义就不需要多说了,而申不害对于韩国来说就像是商鞅对于秦国那样。虽然说申不害最后的变法并没有成功,整个变法在历经一代之后就中途夭折了,但是在申不害在世的那个时代韩国还是非常强劲的一个国家,至少当时的韩国还能与中原各个国家比肩。
只是在申不害去世之后韩国就一代比一代更加没落了。可是很有趣的是商鞅和申不害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可是为什么当时的韩昭侯选择申不害而没有选择商鞅呢?
实际上,选择什么样的臣子与君王的性格,君主的眼界以及国内的国情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韩昭侯与秦孝公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秦孝公在认识商鞅之前并没有实行过变法,但是秦孝公却明白所谓的王道,仁政,礼制和无为而治,这些秦国都是行不通的甚至可以说这几条道路都是死路。
并且秦孝公深刻的明白单纯的吏治军事变法也是不能够让国家整体强大并且世世代代都强大起来的。他想要的是秦国世世代代一代比一代更强,而不是在他身后秦国就渐渐的没落,因此他招揽商鞅进入秦国之后的变法也是在全方面开展的。
可是韩昭侯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韩昭侯这个人的性格是锋芒毕露的,他选择申不害实际上是看中了申不害法治中的术。所谓的术也可以算得上是法的一部分,但是术治却可以更加符合君王的心性,符合君王的性格特点。
通俗的来说就是更加能够迎合君王,而申不害这个人同样也是锋芒毕露的,他的变法非常有成效并且这种成效可以迅速展露出来,但是这种成效却不是长久的,不能够将这种变法的结果带给后来世世代代的子孙。
但是当时的韩昭侯看到的并不是后世千秋万代的基业,而仅仅是他这一代韩国的崛起以及韩国的强势,因此他不希望缓缓图之而是希望立竿见影。
除去君主的原因,当时国内的国情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当时的秦国真的是十分贫弱的,田地无收国库空虚,国内能够组织起来的军队也都是老军。因此秦孝公需要一个全面的人才。
但是当时的韩国还没有像秦国一样那么贫弱,韩昭侯希望的也只是在吏治这一个方面进行整顿,他希望韩国的*可以更加清明一些,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为自己留一个好名声的私心。毕竟国家的*清明了对于君王也是十分有益处的。而且韩国与赵国和魏国同出于晋国难免有比较的心思。魏国已经强大起来,赵国本身就崇尚武力军事力量一直十分强大。
而韩国也有赶超这两个国家的心思,如此一来韩昭侯便更加希望整个韩国的国情能够迅速得到改变。因此韩昭侯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申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