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为何在好为人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11: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9 02:46
清朝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的〈与友人论师书〉一文中,反思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现象。他指出,古人作师是为求名声,而清代人则多出于利益考虑。钱大昕自述年轻时也曾追求名声,但后来以此为戒,即使有利可图,也不再轻易为人师。
二零零一年,李怡在《苹果日报》发表的〈跑步之喻〉中,通过董建华询问马英九*民调高企的趣事,探讨权力与领导风格的关系。李怡指出,在绝对权力*中,首长容易陷入『三作牌』,即『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好为人师。然而,马*通过篮球和跑步与民众保持亲近,表现出平民化的姿态,因此获得高民调。
许礼安医师在《慈济月刊》中的〈泰雅族姆姆〉故事中,分享了自己的转变。他以前作为医师,认为被称作『医生』是对地位的贬低,但从事安宁疗护后,他认识到在死亡面前,病人是真正的老师,自己只是学生。这表明,不论身份为何,我们都是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从生命的经验中获取力量。
总结来说,"人之忌,在好为人师",这不仅仅是古人的问题,也是现代人的反思。真正的师者,懂得倾听和学习,而非只关注自我展示。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才是我们生活和成长的重要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