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1 20: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0 17:45
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相对价值形式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相对价值形式的核心在于商品间价值的等价对比)
想象一下,一串数字背后的含义:20码麻布=1件上衣,或者20件上衣=1件麻布,其实质是同一价值量的不同表达。这种等式中,不论麻布和上衣交换的数量如何变化,关键在于它们作为价值量的等价关系,反映出的是商品之间同一性质的“价值尺度”。(价值关系的量被抽象,留下麻布=上衣这一基础等式)
以农民为例,他用粮食换取酒或布料,是通过商品间的价值交换来体现其内在价值的。当20码麻布与1件上衣在价值天平上达到平衡时,上衣扮演了价值的体现者,它的存在形式是价值的载体,是衡量麻布价值的“砝码”。(价值天平揭示了上衣作为价值物的特殊地位)
然而,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无形的,我们只能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感知它。麻布的价值就通过上衣的使用价值得以展现,如20码麻布=1件上衣,看似交换的是可见的上衣,实则隐藏着看不见的价值。在现实交易中,我们看到的是上衣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价值依据——价格。(价值通过使用价值的转换变得相对,但交易中的焦点常在直观的使用价值上)
进一步来说,商品B的使用价值,如上衣,成为了商品A价值的映射,即麻布的价值通过上衣的形态得以体现。这种相对价值形式意味着,20码麻布与1件上衣的等价交换,表面看似使用价值相同,实际上是对价值的一种间接体现,人们往往在交易中忽视了价值的本质,误以为是物品的直接等价,而非价值的等价。(价值的相对性在交易中造成了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