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十二个月份的别称,竟然如此具有意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1 15: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01:27
中国人在取名字上,自古便有独到之处。或有深意、或有浪漫。
就拿月份来说,祖先们通过观察生活、节气,将农历的十二个月,都取了别称或雅称。
农历一月,也称为“正月”。
正月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是为一年之岁首。昭示着开年气象,新春之始,也开启了又一个四季轮回,预示着一切的美好愿望。
故而正月常被称为“元月”、“新正”、“嘉月”、“瑞月”;若以季节来定名,那正月便是“孟春”;
还有句话叫“正月银柳插瓶头”,所以正月也得了“柳月”的雅称,这个貌似不常说。
中国历法的发明与演变,至少也有4000多年。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并非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在夏历的基础上衍化修正而得阴阳合历,即为如今最为普及的“农历”,也是农耕最为看重的一种历法。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农历二月,红杏闹枝头,故而称为“杏月”。
万物迎春,草木萌发,那山青水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勃勃,当中开的最旺的便是杏花,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时为春季的第二个月,故而叫“仲春”,又因此时节景色秀丽,也有“丽月、花月、花朝、梅月”等称谓。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
意思是: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重点在“万物相随而出”,也代表着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之意。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农历三月,黄莺鸣翠柳,为“莺时”
新笋破土,樱花盛开,又有桃花怒放、绮丽芬芳,此时为春季第三个月份,故而农历三月常作“桃月、樱时、莺月、季春、暮春、晚春”等等。
又因南方桐乡在此月采桑养蚕、治车缫丝,也被称为“蚕月、桐月”。
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宿巫山下
唐·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农历四月,槐花挂满枝,称“槐月”。
若没有闰月,此时春去夏来,草木枝繁叶茂、青翠欲滴。从气候而言,四月又为梅雨季,梅子黄熟,又常阴雨绵绵,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正是描写此时。
所以四月还有叫“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等。
四月孟夏,正是麦子成熟的时候,三国大儒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麦以孟夏为秋。”
意思是其他的谷物都在春天播种生长,秋天成熟收获,而麦子在孟夏成熟,以孟夏为秋天。所以四月也称“麦月”
《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梅雨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农历五月,百草之盛当属菖蒲,故称“蒲月”
月份以十二地支相配,正月开春从“寅”开始,至夏季占“巳、午、未”,所以五月称之位“仲夏、午月”;
又因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时入夏后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易流行瘟疫,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需要十分小心,便让人们逐渐形成了端午“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因此农历五月的还有“端阳、端月、恶月、毒月”之称。
不过,五月还有比较可爱的别称。
五月初的时候,石榴花开的极好,所以五月也被称作“榴月”。
古时五月初北京城内的小姑娘以橙色或大红的石榴花为发簪插满头,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后来把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为“女儿节”。
《诗经》有云:“五月鸣蜩”,蜩即是蝉。意思是在五月知了们纷纷破土上树,开始了夏天的第一声清音歌鸣,因此五月别称“鸣蜩”。
题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农历六月,酷暑逢三伏,“伏月”。
赤日炎炎、酷暑难耐,农历六月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份,东风消停,大地如蒸,炽热的阳光仿佛将一切都烤焦了一样,人也无精打采,烦躁不堪,只想着寻个清凉地,避暑纳凉。
所以六月被称为“季夏、暑月、伏月、烦暑、溽暑、焦月、遁月”等。
同时,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此也称六月为“荷月”。
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小暑六月节”条的说法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农历七月,兰花吐芳,清香四溢,称“兰月”
因为七月半在宗教中含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民间俗称“鬼月”。但实际上,七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月份。
七月是秋季之初,此时瓜果飘香,兰花清雅,七夕时,象征着浪漫爱情的牛郎织女也在鹊桥相会,古代这个时候,也正是男女相亲的好时候,尤是女儿家,妇人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夕,她们都会向织女献祭,是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
那到了中元节,也被称作“孝老节”,这个月份客居在外的人,都要以祭奠先人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思乡念祖之情。
所以农历七月,也被称为“兰月、巧月、瓜月、兰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等美名。
“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所谓天官赐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是以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水官解厄。
渔家傲·七月芙蓉生翠水
宋·欧阳修
七月芙蓉生翠水。明霞拂脸新妆媚。疑是楚宫歌舞妓。争宠丽。临风起舞夸腰细。
乌鹊桥边新雨霁。长河清水冰无地。此夕有人千里外。经年岁。犹嗟不及牵牛会。
农历八月,秋自此分,丹桂飘香,“桂月”
金秋时节,是为“仲秋”,正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众所周知,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也叫“八月节”,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着团圆,当然在这伤春悲秋的季节里,也难免惹得客居在外的游子,思乡感怀。
桂树下幽幽芬芳,赏明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重温着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惦念着心中之人。
故而八月别称“桂月、仲秋、正秋、壮月”。
《随园食单》中,有两种明确的月饼记载——“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加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花边月饼:明府家制花边月饼,不在山东刘方伯之下。余常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看用飞面拌生猪油团,百搦才用枣肉嵌入为馅,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用火盆两个,上下覆而炙之。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功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农历九月,九月菊花傲秋霜,故为“菊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美不胜收的背后,是草木萧瑟,落叶纷纷。唯菊花品性高洁、傲骨嶙嶙,独立风霜之中。
农历九月,已入深秋,尤其北方早已是寒风凛冽,大地苍茫。故而九月的别称除了“菊月”还有“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等。
《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十月,古人盈数为吉,十为小盈,故称“良月”。
此时秋去冬来,为“孟冬、初冬、上冬、开冬、寒月”,是冬天的第一个月份。
而在南方一些地区,也有“小阳春、阳月”之名,因为立冬至小雪节令(相当于农历十月)期间,常会有一段温暖如春的天气,以致桃李等植物误以为春天到来,二度开花,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所以有此别称。
不过,入冬之后,阳气弱阴气盛,便有“阴月、飞阴月”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与古乐律十二律相关,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应钟”与十月正好相应。
《汉书·律历志上》:“应钟,言阴气应亡射,该臧万物而杂阳阂种也。位于亥,在十月。”
红荆
唐·元稹
庭中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
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
农历十一月,阴生,吐故纳新,为“辜月”。
寒冬腊月并非是一个月的称呼,“寒月”为农历十月,“冬月”为农历十一月,“腊月”就是农历十二月,这时春节前最冷的三个月。因为处于冬天第二个月份,故而称“仲冬”。
此时蒹葭才冒绿头,因此民间也将十一月赋予了“葭月”的美称。
这一个月也被称为“畅月”,古代“畅”有充实的意思,就是说在仲冬时节,万物应当敛藏,充盈于内,不能发泄于外。
《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地气沮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必死,民必疫疾,又随以丧,命之曰畅月。”
《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
唐·贾岛
秋节新已尽,雨疏露山雪。西峰稍觉明,残滴犹未绝。
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
想彼石房人,对雪扉不闭。
农历十二月,新旧交替,“腊月”
“腊月”是人们最为熟知的名称,此时岁末,除了天气最适合制作腊味,因为是新旧交替的时候,所以也是古代祭祀最多的一个月,而“腊”古代有“猎”的意思,就是捕获猎物用于祭祀;同时也有“接”的意思,就代表着新旧更迭,须有大型的祭祀来向上天祷告、报告,所以由此得名。
除了“腊月”,十二月还有“除月、末冬、腊冬、嘉平、季冬、严冬”等别称。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
腊祭的对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众神。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忆长安-十二月》
唐·谢良辅
忆长安,腊月时,温泉彩仗新移。
瑞气遥迎凤辇, 日光先暖龙池。
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