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01: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5 09:43
据报道,6月26日,全国*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其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这条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7月1日,腾讯新闻调查中心官方微博@民调中心发起了网上投票,和广大网友进行互动,共同讨论该话题。截止2日晚19时,一共有9833位网友参加了投票,有71.39%的网友选择“应该,百善孝为先,必须重视”;有11.30%的网友选择“不应该,看不看家人是我自己的事儿”;还有17.30%的网友选择“这是什么世道啊,悲伤逆流成河”。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还是赞同常回家看看这一观点的,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此话题上有很大的共鸣。
一、我们为什么不回家?
——两代人的关系,老人“空巢”的无奈
从年轻人的现存状态来看,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外出打工青年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无法常回家看看,一是路途迢迢,二是假期稀少,当被加班、被全勤成为常事,休假探亲成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时,远在城市的子女怎么才能常回家看看?
另一方面,来自城市的一部分年轻人,有的由于期望脱离父母的羽翼追求自由的空间,有的因为工作的繁忙,也缺乏能经常看望父母的机会。
而且,有时候,当年轻人询问父母是否需要回家看看时,老人为了尽量给子女减少麻烦,口头上持模棱两可或拒绝的态度,但实际上心理却有着强烈的期望,只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张口而已。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年轻人很少有时间、有条件或有精力经常看望自己的父母,造成了很多老人的“空巢”现象,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著“空巢”生活,由于无人照料而发生过不少悲剧,孩子应该多探望父母,甚至与父母住在一起。再联系到确有不肖子女,不愿意看望父母,由是观之,新老年法拟规定子女要经常看望老人,其初衷良好,释放了浓烈的善意。
在一些年轻人的心目中,认为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的赡养义务,节日为他们稍上一点礼物,就算完全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与孝心,
其实不然。因为,从老年心理的需求来看,这些基本的物质满足远不是老年人所在乎的。
二、当身体老去,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老龄化是心理学中最常研究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一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不得不从以前曾经光辉,叱吒风云或者平淡安稳的工作和劳作中闲暇出来,因为身体已经出现衰老,生命不能承受老去。
看看你的周围,有多少老年用品商店,有多少老年关爱中心,有多少孤寡老人援助机构,又有多少独孤寂寞的空巢老人需要陪伴?
1、离退休综合征
当人进入老年阶段,心理会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无助感。特别对于那些离退休的老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学与生活:离退休综合征
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由此,当事者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这就是常见的离退休综合征。
这个阶段的老人,更需要来自家庭亲人的关爱与支持,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过渡期。子女可以建议他们培养兴趣,发挥余热,以追求新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2、老年人要什么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老年人由于已经退休,原来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减少,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尊重的需要等精神需求基本随着与社会的脱离而被遗弃,剩下的就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了。而作为子女,往往认为满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就达到了老人的基本需求,其实忽视了老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即来自家人的关心与支持。所以常回家看看,其实是为了满足老人爱的需要,这一点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3、丧偶老人的无助
心理学中关于社会负性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程度的研究表明,老年丧偶对老人的打击程度最大,对于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当配偶中有一人先行离世后,更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