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故事Ⅱ河槽之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1 22: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3 15:19
"长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句话对我们家乡人而言,是真实的写照。我们不仅常在河边走,而且主要在河里走,因为是一条季河,一年中大部时间河里是没有水的,即是有水也很小,大多在深秋而且时间也很短,只有在发洪水时才能阻挡人们的行走。这条河槽之路是舞阳河畔的人们,历史上祖祖辈辈在走乡串亲、上地干活的自然道路,直到上世纪未,才无车马人员再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以致现在很难有人想象几千年来,家乡人出入就是以靠河槽为道路的。
沿舞阳河驻扎的有二三十个村庄,分大山与丘陵两段,在丘陵阶段河槽宽阔平缓,再没有峡谷断崖,适合人类自由选择出入河道。沿河的每个村庄都有通向河槽的多条道路,而且每村都有与河槽相向而行的主要干道。以陈村为例,从东自西向河槽延伸的道路就有五条,第一条从原东牌楼沿老渠向东进入河槽,这条路已经无法正常通行。第二条从垅底下向南通入河槽,跨河通李洼沟。第三条从村中向南进入河槽通高天坡,上世纪一度曾经是进村主要车马干道。第四条从村西老槐树向南进入河槽,通(西南坡井已干涸)川关沟。第五条沿老渠向西进入河槽,通水沟、韩南庄等。其他村也一样,只不过有多有少,如伏珠村与河槽边紧相连,进入河槽更容易些,但也深受洪水之害,直到上世七十年代建起舞阳河第一座石桥,村南村北才不因发洪水可以跨河作业或解决急难外出等问题。
农耕文明社会,先辈们住行讲究自然天人合一。住则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不仅预防自然灾害,保护了底处的好耕地,能多打粮食,还有防范盗匪猛兽等作用;行则因地制宜,顺乎山水地势,走河槽就是典型的例证。古人劳作主要靠徒步行走,走河槽同样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很多修路费用,而且干净少灰尘,河槽中有大小石头,泥沙碎石地板较硬较稳,走起路来嚓嚓作响,弯弯曲曲行如流水,累了困了,随处可以找到大青石权作休息,可以观察上下游的情况动态,遇歹徒可随手捡起石块防身,我小时常在河槽中玩耍,最喜欢在河*行走,听脚下 铿锵有力地碎石声音,看河中怪石林立,沙土净白,河道九曲回肠,两岸山峦相对,梯田层叠的美丽自然景色。
河槽不仅便于人的行走,而且不会迷失方向,村庄就在河边,几近相连,随时可以找到人家相问打听情况,可能相距村庄最远的就是三峪村与上张端的石山里了吧。这里河道最宽,两岸岭高多石,河槽形成一个大的s型乾坤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历史上曾是野兽盗匪出没的地方,单人行走徒增很多心理压力,听村里讲,以前卖柴骑炭,去赵城买柴米油盐都要路径此处,传说村中有一老者常常为村民捎买东西,多次经过这里被抢或将瓶瓶罐罐摔得粉碎,不知真假,直叫村民甘吃哑吧亏。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县城就学时,曾多次结伴步行这里,每次大家都会静巧巧地快步通过,毕竟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治安好多了,但也许是听的故事多了,或许这个地方就有令人生畏的气势吧。
河槽虽供人行走,但它本是水之道路,是人类生存之道。千百年来河水把深山中的草木灰等矿物有机物源源不断地输送下来,滋养着两岸的土地,肥沃了农田,养育着两岸人民。人类更敬重河道,就是古人所说的河神,人们通过建坝造渠引河水灌溉田地或者在宽广处漫地,从不影响河水流淌。捡河中大小石头烧灰,泥沙建房,清理河道,便于流水,便于人的行走,对河槽爱护有加。在古陈村通向河槽的道路,不是建有楼圪洞,就是建有门牌楼,这不仅是文墨村落风貌的体现,更是对河神的敬畏,河水不犯井水,古人相信风水,河道中有风有水,或许有几分道理。据说伏珠人就信了,在村西也效仿陈村人建了楼圪洞,虽然闲置但至今尚在,而陈村的楼圪洞和牌楼早在上纪中叶就拆的无影无踪了,我常常在想这也是文墨村倒退原因之一吧,且不论真的风水之说,仅对古人创造的文明和对自然的敬畏方面,在思想认识上早已滑坡,岂有不落后的道理。
在这条河槽之路上,发生了讲不完的故事与传说,不乏轰轰烈烈的场景。如陈村建的峡口大坝,在红子沟口造坝改河道造田(后被河水冲跨),在山峪河口建坝切流(也失败)等等,都是我们这一代人见证的奇迹,家乡人在上世纪后半叶,用双手在河槽上用了很多心血功夫。但河槽依然通行大道,从曹家沟建立铁厂(1960年左右),大型机械的运输或车辆的通行,基本上从堤村进入河道,就在河槽中行驶,就是改革开放后,西山煤炭大开发,大小煤矿遍地,车辆川流不息,虽然行进缓慢,对机械磨损破坏较大,但很少发生事故。我记得我小时候,常常坐在山岗上看汽车,数过往河槽的车辆,并幻想着有朝一天坐上汽车。可喜的是很快就实现了,不过不是坐而是爬。在县城读书期间,几乎每次都有爬车代步的机会,好在那时自己年轻利索,加上车辆行驶缓慢,只要见到河槽中的车辆,从无失手,除非司机大哥强行让下车,尽管每次也满身占满炭黑,也乐此不疲,毕竟要少走几十里地,这也算河槽之路对家乡学子的一点关怀吧。
煤炭业的开发,很快带动了舞阳河两岸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开始打工,减少了对农田的依赖,人们住在离河岸更近的地方,大量滩土田被建房占用,人们不在企求住的高了,而住在离河槽路更近些出入方便;特别是沿河槽边修建的赵克公路、陈水公路等,在河边建了很多堤坝、桥梁涵洞,河槽之路渐渐地再没有人行走了,变的无人问津,无人关怀,随之而来的大量倾倒生活工业垃圾,在河槽边建厂造房,使河槽变的狭窄不堪,草木横生,垃圾遍地,河水断流,渠道荒废,完全改变了河床的模样。几年不遇,偶发洪水,总会冲坏些房屋厂房,农田牲畜等等,给两岸人带来经济损失甚至灾难,却也难以惊醒今天的人们,他们不知道河槽在*,河槽在呐喊,河槽在怒吼,它在向人类诉求与发飙!
河槽之路,虽然人不走了,但水它总是要走的,而且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走,要走多少水量,据现在陈村人见过的,发过最大的洪水,在村垅底下青树院门口,用钎把可以勾到洪水中的柴火,你想想一下,洪水要比现在修的公路高出两仨米,而今天的人们,在河边修路建桥建房生活,考虑到有这么大的洪水嘛,而它仅仅是舞阳河的一条支流,只图省事方便,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迟早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每当雨季来临,总有许多地方城市遭水灾遭水荒的事情,人们在报怨老天不公,气候变化的同时,就没好好想过,许多都是人为的灾难嘛,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们真的该醒一醒了。
人类已经从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进入到网络科技文明。文明之路发展中,人类的思想认知发生质变化,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超越进步。同样河槽之路,也应该在利用和保护中,有新认智与超越,让她更多更好服务人类。一九八三年的一个早晨,春寒料峭,我徙行至下张端村西,宽阔的河槽*,朝阳从两山中初升,银光四射,河中溪水隐隐泛发亮光,缓缓的流水声让我感到无限的寒冷,突然发现村口河槽中,有一红衣女子正在河水中洗衣物,有什么打不过的事情,非要在这冰冷的早上来河中洗衣服,难不成水是温暖的,但这美丽的一幕,却让我这个饥寒人困的行者,心里暖暖的,增忝了力量,大踏步向前迈进,多年来,我常常想到这一幕,这是我行走舞阳河槽之路,最美丽最温暖的一个早晨,我也常常想,能够真正恢复重温舞阳河之路的美景,让家乡人永享舞阳河自然风光,走上一条通向富裕幸福的河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