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8:59
在战国的风云变幻中,魏国的命运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魏策三中,秦国在华地大败魏军,芒卯将军落败后,大梁被围,局势危在旦夕。此时,须贾向秦相穰侯提出了一个关键的策略见解:
“在魏国的内部,大臣和父兄们纷纷议论,他们引用历史的教训:当初惠王攻打赵国,虽在三梁获胜,但赵国凭借坚韧,保全了国家。齐国攻燕,虽占领了子之旧地,但燕国亦未屈服,最终重振旗鼓。这些例子表明,忍耐与割让土地是保持国家完整的重要手段。然而,秦国贪婪且无亲,不断蚕食魏国和晋地,一次又一次地索取,从未满足。如今,他们又*迫芒卯败退,意图更多地索取,这绝非仅仅针对大梁,而是要胁迫魏王割地。所以,我希望您不要轻易与之和谈,若要和谈,也务必少割地并要求秦国提供人质,否则必受其欺骗。”
须贾引用《周书》的智慧:“天命无常,胜利并非全靠实力与计谋,而是幸运的眷顾。但秦国接连取胜,这并非实力的必然,而是过多依赖天时。如今他们再次*迫大梁,这似乎把幸运视为常态,明智者不会如此行事。”
须贾进一步分析,魏国集结了百县精兵守卫大梁,数量至少三十万。面对坚固的城墙和众多的守军,他认为即使汤武再世也难以攻克。贸然相信楚赵的援助,轻率攻打如此坚固的城池,必将导致秦军疲惫,而魏国的危机也将随之解除。此时,正是魏国疑虑未定之时,通过小幅度割地换取和平是明智之举。须贾建议在楚赵军队还未到达大梁前,迅速达成协议,利用魏国的疑虑和楚赵的不满,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然而,形势并未因须贾的建议而改变。魏王虽有疑虑,却仍欲入朝秦庭。这时,周䜣以一个寓言故事,以学者儿子名其母的比喻,劝说魏王应该寻找其他方法,而非直接入秦。他问魏王,是担忧被困不归,还是担忧无法抵御秦国的威胁?魏王的回答暴露了他对局势的担忧。
周䜣继续阐述,秦国如同未知的深渊,不可预测,而许绾的承诺与鼠首般的牺牲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他提出,与其将命运托付于未知,不如坚守河内,因为“身”与“河内”相比,显然更重要。然而,魏王并未完全采纳这一观点。
最后,支期以巧妙的计谋,利用长信侯的矛盾心理,成功说服他阻止魏王入秦。他强调,王若不听从,可能面临血溅衣襟的危险。长信侯权衡利弊后,决定遵循支期的建议,而支期也成功地让魏王打消了赴秦的念头。
在战国的烽火中,每个策略和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须贾的智谋和周䜣的机敏,都为魏国在困境中寻找生机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而支期的巧妙劝说,更显出战国策士们智斗权谋的风采,让人对这段历史充满了敬畏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