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隋唐时期的外来音乐及其历史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4:4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07:38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4:46
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 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从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空前壮大, 在其音乐文化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优秀的外来的音乐文化, 同时也对其他国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隋唐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 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张赛两次出使西域, 打通了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 开辟了一条被中外历史学家称之为“ 丝绸之路” 的重要交通线, 从魏晋到隋唐, “ 丝绸之路”从陆路逐渐扩展到海路, 到唐时期, 已经有了多条畅通的国际交通线。陆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朝鲜半岛等地海路可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印度, 可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还有三条线路可达日本另外, 还初步开辟了到达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陆、海“ 丝绸之路”延续了千年之久的兴旺岁月, 成为沟通了古代人类之间文明交的纽带, 使当时中国和外国、外族的音乐, 畅通无阻的沿着这重要渠道, 进行中外音乐文化的广阔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音乐也同样影响着外国。由于隋唐国力的强盛,各个国家先后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带回本国。在这些国家之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日本。从隋高祖开皇二十年(600)至唐昭宗乾宁元年(894) 近300 年间,日本派来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一共有二十二次,每次来华人数不等。中唐时期,遣唐使的组织规模特别盛大。许多留学生从中国带回了珍贵的乐谱,乐器。至今还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尺八四管、紫檀琵琶、紫檀五弦琵琶、紫檀阮咸都是在唐朝时期和别的乐器一同传到日本的。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海上交通不便,使得很多去日本的中国音乐家无法回国,这些人对日本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唐朝的燕乐传入日本后备受重视,成为了日本的“雅乐”。如今这种音乐仍发挥着 巨大作用,并成为日本国乐的象征。我国的琴也是于唐朝时期传入日本,琴在日本宫廷十分盛行,几乎每次音乐演出都要弹琴。《幽兰》的乐谱--唐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至今仍在日本保存,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为古老的古琴文字谱。 中国音乐对朝鲜音乐的影响也很大。唐朝初年,朝鲜就已经派遣留学生来唐求学。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朝鲜的音乐分为《唐乐》和《乡乐》两类。其唐乐的乐器与中国的一样,乡乐的乐器也多仿制中国的乐器。
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统治阶级实行对外开放的*,促使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并使中国音乐走向了世界。在新世纪的今天,地球村现象的出现,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频繁,我们在继承和发展祖先们留下的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不断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使中国的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再放光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6:04
外来音乐:
立部伎的《太平乐》就包含有天竺乐舞因素。《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狮子原出于“天竺、狮子等国”。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舞蹈表演时,驯狮人“作昆仑象”,即化妆成黑皮肤的人。“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古代泛称东南亚诸岛为昆仑。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艺人和宫廷乐师来自中亚。如“舞胡”安叱奴来自安国;琵琶名手曹善才、曹纲来自曹国,曹国故地在今中亚撒马尔罕的北方;米嘉荣、米和郎来自米国,米国在撒马尔罕的西南方。唐代的教坊吸收了一些中亚、印度以及更远地区的乐舞。如《柘枝》源出于石国,石国即今中亚的塔什干;《婆罗门》出于印度;《拂林》出于东罗马帝国或其东方属地,等等。
隋朝宫廷燕乐《天竺乐》中有《天曲》,《天曲》就是佛曲。当时有些佛曲已经在社会上流行,其中有代表性的被选入燕乐中。到了唐代,佛教音乐在中国有很大发展。有些佛曲经过改编,有些为民间乐曲或传统乐曲所代替。中国僧人也创作佛曲。但总有一部分佛曲或多或少带些印度或西域的音乐因素,有宗教意味。寺院也起了传播西域和印度乐舞的作用。
其他国家,还有“室利佛逝”国于七、八世纪之间,曾派遣使臣带领艺人到长安。室利佛逝即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渤海国的使臣送日本舞女十一人到长安。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骠国(今缅甸)派遣庞大的乐团携带乐器十九种三十二件,到达长安。演奏的乐曲有十二首。这些国家的乐舞对唐朝的乐舞都有影响。
历史影响:
由于民族关系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份。隋炀帝时曾定九部乐,唐太宗时又增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其中大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家们吸取少数民族和国外音乐的精华,创作新乐,逐渐形成坐部伎和立部伎。
隋唐时代,中国乐舞也不断地向四周各国传播。例如,当时最流行的乐器之一“筚篥”即出于龟兹。语言学家岑麒祥先生说,古龟兹语称筚篥为“巴勒喀”(vallaki),“喀”是词尾,是微小的意思。按汉语筚篥当是龟兹语的音译。现在维吾尔语称筚篥为“皮皮”,有的地方也称“巴勒满”,其形状和名称都和vallaki有继承关系。筚篥流传到各邻国,或称为筚篥,如朝鲜、日本;或称为筚,如越南、泰国。流传到伊朗后,波斯语称为“巴勒般”,当是巴勒满的音变。
在历史上,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音乐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容,提高了各自的音乐艺术,而且加深了人民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