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9 20: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2 00:03
看到这个标题,家长们可能会吓一跳:孩子怎么就成了“孤儿”了呢?
这种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父母亲双方或单方外出工作超过3个月的孩子,很明显,他们难以在父母双方都在的家庭中生活,也就无法同时获得父亲和母亲的呵护、照顾。也就很容易形成不良人格。这位12岁的杀母少年就是其中一个极端化个例。
第二种孩子是平时跟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来的。然而父母亲周末回来了,也不一定是陪伴孩子的,他们有着各自的事情,或者要找朋友组团踢球、或者要闺蜜相约去逛街、或者宅在家里玩 游戏 把一周来的分挣回来、或者追剧……反正他们的时间安排里没有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内容。
这种缺失,对孩子来说,是“你不在我想你,你回来了我又摸不到你”。事实上爸爸妈妈回来不回来,对孩子都没有什么不同,时日久了,孩子想要爸爸妈妈陪伴的心思就变成了无望。
第三种孩子是因为特殊情况(父母一方出国工作或离异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帮助一方家长带养。现实中经常见到奶奶爷爷或者姥姥姥爷带养孩子的情况,了解起来,发现是在帮助自己的女儿或者儿子带小孙子。而这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在孩子身边,也并不管孩子。他们总有各种理由,比如工作忙、比如要谈恋爱不方便带孩子等等。于是乎,养育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了老人身上。
孩子内心的 情感 发展需求,不仅需要这位留在身边的家长有效的陪伴支持,还需要这位家长能够补位,把不在身边的另一方家长的照顾、抚养,应该承担的抚养任务补回来。
然而多数家庭的现实情况中,陪护在身边的那位家长自身都不能尽好自己该做的责任,期待他们替另一方家长补位,是根本就做不到的。
第四种孩子最可怜了,父母亲都在家里呢,却没有人愿意耐心地陪伴自己。经常看到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小孩子出去,孩子就在两个家长之间转悠,央求他们陪自己玩,而两个家长都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并不理会孩子的需要。
这样长大的孩子最易患“空心病”,他们内心的孤独无助非常不容易被人看到。
最可悲的不是你没有父母亲,而是你有父母亲,却无法获得他们的陪伴。
以上孩子,我们统称为广义的“留守儿童”,他们正切身经历着“孤儿式成长”的过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带养孩子才不至于让他们经历痛苦的“孤儿式成长”呢?
幼时享受到父母亲贴心照顾、适度规则的孩子,内心的幸福感更强,自我效能感更足,他们的人生积极性更好。
单方抚养孩子的家长,需要替代另一方家长的教养职责,给孩子温暖的母爱和坚强的父爱。
也可以请家庭中的亲友或长辈替代家长的教育任务,给孩子有力的支持。
在孩子身边,要给孩子有效的陪伴,肯定不是家长追剧、玩 游戏 、看手机,做自己的事情而忽略孩子的做法。
然而孩子的需要,却是你们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和 游戏 ,专心地陪伴孩子度过他的时光。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对家长的孺慕之情,也在和家长的互动中获得更多内在的成长力量。
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要认为打击式教育才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只有我们耐心地陪伴照顾,及时看到孩子的情绪感受,给到他们支持和鼓励,他们成长的力量才更强大。
所以这就需要家长有耐心的高质量的回应,首先要正向回应孩子的感受,其次再帮助孩子思考事情的多种可能,讨论收获和经验教训,帮助孩子成长。
带养孩子,不仅要正向回应孩子的情绪,还要引导孩子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抗挫折能力不是通过挫折教育获得的,而是通过乐观、果敢的能力获得的。
家长放下手机,抽空陪伴支持孩子,是孩子最迫切需要的。
哪怕一周你们只能陪伴孩子一天或者半天时间,都努力去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吧,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的“孤儿式成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