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1: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9:09
20世纪是一个全面变革的时期。世界政局*纷争,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则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因此,欧洲各国大都在世界大战中遭受巨大损失,并影响了它们教育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划分为以英国、法国等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西欧),以苏联、匈牙利等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德国则一分为二,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分属两个阵营。这个时期,欧洲化学教育发展在两大阵营中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其中,西欧主要以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为主要代表,东欧则以苏联为主要代表。苏联化学教育在前一章已作了全面介绍,本章将以英、法、德等国的化学教育发展为主线,从整体上对20世纪欧洲化学教育发展进行全面阐述。 20世纪以来,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欧洲各国总体上仍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特别是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由工业化社会开始步入后工业化的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自科技与教育的极大投入。本世纪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为代表的科学*,使得20世纪的科学成就远远超过了曾经辉煌的19世纪,而电子计算机、核能、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航天等新技术的广泛利用导致了又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如果说19世纪初步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转化与制约关系的话,那么20世纪以来则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双向互动一体化关系。这种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使之出现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教育化的大趋势,现代教育具有了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职能和特征,其中化学教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在20世纪欧洲化学教育发展中充分显示出来。从表8-1所列欧洲各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可略见一斑。 欧洲各国无论在*、经济和教育制度,还是在人口、文化、科技、历史、传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总体上讲,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的方面。就那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上奉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因而决定和制约教育运行机制的社会总机制本质上是共同的。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在一个水平线上,具有共同的教育阶级倾向和价值观。各国间通过 各种*和经济组织进行彼此协调和借鉴。那些实行计划经济*的东欧国家,*制度、教育*及价值取向等更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即便是西欧国家和东欧国家之间,由于共同的地理位置和深层次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受教育科学客观规律的制约,在化学教育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5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和在和平环境中的激烈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既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又决定了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方向。西欧国家既存在与东欧国家的竞争与合作,也存在与日、美等国的竞争与合作,同时西欧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更加密切与直接。多数西欧国家的经济在二战后经历了10年左右的“复兴”时期,60年代则进入所谓“黄金时代”的持续发展时期,而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欧国家从此进入一个危机、滞胀的漫长阶段,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其经济只能保持低速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率上升。这种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一方面它对教育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提供了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使教育经历了一个所谓的“扩展时期”;另一方面,它的危机、滞胀与困境又使教育至今处于“紧缩年代”。新技术*引起的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使西方*家们不仅对教育的经济意义而且对教育的*意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即教育支出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到1975年,多数西欧国家教育支出达到最高点,此后有所下降,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 欧洲国家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的教育支出情况。70年代后期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教育经费削减,教师收入下降,教育质量不高,学龄人口大幅度波动等,使教育又跌到了危机的边缘。70年代以来的高失业率向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究竟应当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英国、联邦德国、荷兰和北欧国家都先后提出,学校教育要“回到基础”,开设统一的核心课程,防止过早、过窄的专业化教育,通才教育思想又占了上风。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思想几乎无多大争议地被各国所接受,成为不少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再次肯定了这一思想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无疑,这对学校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具有指导作用。 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一直是西方国家60年代以来喊得最响的口号,几乎被解释成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然而,30多年的教育实践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广大劳动人民子女升入大学的比例同这一阶层人口相比仍然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