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1: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9:11
司马懿的这段话,可不是出于烧香拜佛的焦虑之情,而是发自料敌于先的满满信心。有充足的信息证明:司马懿已断定诸葛亮不敢出武功,并依此判断做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尽管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不敢出武功,他依然对诸葛亮的实际用意判断不足,若非郭淮的提醒,他险些陷入被动。
司马懿已判定:诸葛亮此次北伐,是求野战
第四次北伐结束时,魏军就诸葛亮下次北伐的路线、时间进行过讨论。杜袭、薛悌认为:诸葛亮将于次年麦熟时再出陇右,应赶紧利用冬闲,运粮备战。司马懿则认为:诸葛亮一次攻陈仓、两次出祁山,都效果不佳。他们攻坚战能力有限,而且蜀军粮草不济,难以持久,不利攻坚。
因此,司马懿判定:诸葛亮下次北伐,必出陇东,以求野战。同时,由于连番北伐都受粮草困扰,下次北伐,必备三熟之粮,才敢出兵。于是,司马懿在关中恢复生产,积极备战。看来,司马懿已经判定:下次北伐,诸葛亮必求野战。
司马懿判定:诸葛亮出武功的概率极低
既然诸葛亮此次北伐,要求野战,那么,诸葛亮的下步动作,就需预判。出武功,自然可以靠近、威胁长安。但是,蜀军既然吸取攻陈仓、祁山不下的教训,又怎么会在司马懿主力跟在*后面的情况下,去真的打长安呢?而如果是要求野战,以诸葛亮之明,怎么会把决战地点选择在不利的关中平原呢?
假如诸葛亮真如此冒险,当年他就不会拒绝魏延的子午谷方案了。因此,司马懿基本判定,诸葛亮更可能向五丈原方向运动。
从司马懿的战前准备来看,他不断迁徙人民到关中地区,兴修水利,其企图,就是准备与诸葛亮打持久战的。他的战前部署,就是以此判断为基础进行的。
我们要注意的是:此战中,司马懿不是一个看客,而是诸葛亮的对手。
假如司马懿真的认为诸葛亮出武功自己就应付不了,甚至还会威胁长安,那他怎么可能悠哉游哉地在这里发表评论,而不紧急做准备呢?因此只能说:司马懿判断诸葛亮不大可能出武功,他将根据这个判断做准备。但是,即便诸葛亮出武功,司马懿也有信心应对这种威胁。
郭淮判断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但是,司马懿依然没有完全判断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诸葛亮此次前来,要求决战。那么,诸葛亮想要选择在何处决战呢?他会如何防止司马懿继续“坚守不出耗粮草”呢?郭淮敏锐地捕捉到了危机:如果诸葛亮占领北原,连接北山,就可能切断关、陇通道。关中与陇右之间,极为依赖渭水运输,一旦诸葛亮横断渭水,关陇水路通道被断,陇右的局势将十分危险。
如此,司马懿将陷入被动,没有资本“坚壁不出”,只有被动决战,以求打通关陇通道。因此,郭淮建议:提前屯兵北原,阻止诸葛亮的企图。
起初,司马懿及诸将不信,在郭淮的详细分析下,司马懿才采纳郭淮建议,以郭淮率重兵移囤北原。果然,郭淮连夜占据北原,营垒还未修筑好,蜀军就赶来了!郭淮粉碎诸葛亮声东击西,守住了北原。
无奈的对峙
由于郭淮的提前部署,诸葛亮无法*司马懿决战,*在五丈原屯兵,长期对峙。由于无法迫司马懿决战,面对司马懿的乌龟*,诸葛亮只得转入对峙。客观地说,这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五丈原屯兵,粮草基本有了保障,可以与司马懿长期对峙。
同时,诸葛亮使用各种手段挑衅司马懿。其目的,不是让头脑清醒的司马懿就范,而是希望激怒魏军诸将,使他们施加压力,出来作战(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就耐不住诸将的求战情绪,*出战)。
但司马懿巧妙地与魏明帝唱双簧,压制了魏军诸将的请战情绪,从容应对。因为已经失了先手,司马懿可以坚守不出,诸葛亮除了挑衅司马懿之外,也别无他法。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风中死去,无法实现其抱负。司马懿耗退诸葛亮,靠的就是一个“耗”字。
假若司马懿、郭淮不能提前判明诸葛亮的企图,又怎么可能“想不出战就不出战”呢?司马懿所谓“如果诸葛亮出武功,我们就要担心了”的说法,透露的,是他对诸葛亮行动的预判信心,而非烧香拜佛的焦虑之情。